注册

“好八连”刘仁福:从山东到上海南京路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4月7日消息 据《劳动报》报道,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上海警备区某部三营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荣誉称号;同年8月1日,毛主席挥笔写下光辉诗篇《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号召全

东方网4月7日消息  据《劳动报》报道,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上海警备区某部三营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荣誉称号;同年8月1日,毛主席挥笔写下光辉诗篇《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号召全党全军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1963年11月,解放军总政治部在批转全军学雷锋活动的情况报告上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八连是一个集体的雷锋。”

在迎来“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5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2月底,笔者前往松江区干休所,独家专访“南京路上好八连”第一任指导员刘仁福。

在一座小楼底层的一间会客室里,今年已经84岁的刘仁福老人热情接待了我们。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气色也不错,说起话来思路敏捷,给人感觉记性也不差。一谈到当年的“好八连”,老人的眼睛放光,嗓音也亮堂了,话匣子随着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八连成为重大典型,必然当中也有偶然。

刘仁福

从山东到上海南京路

我们八连是1947年8月6日,在山东省莱阳县小园村组建起来的,前身是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缁重连。建连第一课上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当时,八连警卫华东机关任务繁重,一面行军一面同敌人作战。我们在胶东打了几个大胜仗。当时的物质生活非常困难,敌人把老乡的耕牛杀了,我们就当人民的老黄牛,帮助老乡拉犁春耕。当时我们吃粮很紧张,但是还得节省粮食支援人民渡春荒。

1949年,上海一解放,我们就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大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当时没有直接进市区,在北火车站月台上露宿三夜。后连队拉到跑马厅后面一排马厩里住了一晚,又搬到苏州河畔一个废旧仓库里住,睡在水泥地上。到了7月,连队才搬到南京路,青海路刘家公馆。八连的同志也是来自五湖四海,面临上海刚解放的特殊环境,对我们的同志是有影响的。如有的人说,南京路上的风都是香的,在南京路上站岗巡逻比看电影都好,看到人家穿着绸子衬衣风一吹飘飘的,也开始羡慕起来,并嫌弃部队发的布衬衣不好,有的到南京路上最好的理发店理发。党支部抓住这些思想苗头及时进行教育。我们是人民战士,虽然形势、任务、环境变了,干部战士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变。

劳动报参与典型报道

八连成为重大典型,必然当中也有偶然。50年代末,八连所在团的宣传干事吕兴臣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往八连跑,他对八连的情况非常了解,在小本本上记了不少八连的好人好事。

1959年春季的一天,吕兴臣找到上海警备区新闻干事张哲明,向他汇报团里的新闻报道线索,顺便也把八连的情况讲了一下,并说:“八连是个很好的连队,但要写报道又觉得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张哲明觉得连队拾金不昧、勤俭节约方面反映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以给地方报纸写篇报道。于是,他就帮着吕兴臣理了理思路,搞出了一个写作提纲。

吕兴臣回到团里后,又到八连作进一步采访,前后花了个把月的时间,写出了一篇通讯,直接送到《解放日报》社。总编魏克明看到稿子后眼前一亮,叫来报社的其他记者张默,帮助对稿子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充实。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并配发了评论。通讯从拾金不昧、精打细算、克己奉公、宽广的精神世界以及通过一个战士的思想转变反映了连队思想政治工作这五个部分,首次向上海人民展示了八连的风采。这篇通讯马上在上海新闻界引起反响,接着,《劳动报》与《文汇报》、《新民晚报》、电台等都纷纷从不同角度争相报道八连。正是这些报道,使“南京路上好八连”在上海家喻户晓。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得格]

标签:南京路 八连 上海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