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郭树清506天:整体改革派“速度与激情”


来源:21世纪网

3月17日,第六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正式确认离开证监会。 在郭树清即将告别证监会之前,从3月14日到3月16日晚间,证监会连续发文十项,涉及券商、基金等多项制度松绑。 经历了一年郭氏改革的资本市场,对于

整体改革遭遇市场变奏

郭树清上任之初,没人会料到他会打破此前节奏。

多家券商人士告诉记者,最开始对郭树清没这么大期望,直到其上任几个月进入政策密集期,才真正有了期望值。

如果将视线抛得更远,回到郭树清这个被喻为学者出身的官员的年轻时代,就可发现“郭氏”改革基因出自何处。

1986年,时为社科院研究员的郭树清借调至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设计办公室工作,赴英访学后正式进入国家体改委。在这期间,酝酿了郭树清日后的整体理论框架,即被世人熟知的整体改革理论。2010年11月,他与吴敬琏、周小川等人作为主要贡献人的“整体改革理论”获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该理论上世纪八十年代推出时,强调核心是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机体系,需各要素整体推进、配套进行。同时,重点进行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税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作为参与者之一,这种整体改革的思路,无疑延续在郭树清一贯的理论框架中。落实在资本市场,即注重资本市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从优化市场结构、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效率等多方面,推出系统改革措施,即上述近百项规章制度涉及的新股发行、退市制度、机构创新等方方面面。

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推进之所以道阻且长,在于其行至券商综合治理完成、股改完毕后,进入整体系统的效率急需提高的深水区。在这个症结点,各种以往被股改这个大问题所挡住的短板已开始显现,涉及到市场基础、投资者结构、法制环境和诚信氛围等更为复杂的问题。

有个细节可以说明这点,证监会一位负责人在讲述新一轮发行体制改革时,再三强调在拟定最终指导意见稿中特意加入了最后一部分,即“现阶段新股发行中的弊端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痼疾”,“除体制机制原因外,还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

这意味着,改革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但郭树清的全局全速推进,在其任内后期遭遇了市场变化带来的考验。

大盘在2012年5月初经历了一轮小阳春后,在下半年走入下跌通道,甚至一度跌破2000点。曾经“四天一政策”的资本市场改革,也从上半年的多项包括新股发行第三轮改革、退市制度等的密集发布期,自下半年进入了较为平静的时期。

市场对于郭树清的关注点,也从重构市场化制度,进入频呼监管层“救市”的现状。比如在市场几次即将突破2000点的关键时刻,从证监会所在地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传出的一举一动都让市场草木皆兵;再比如在9月27日,大盘已在此前跌破2000点,在证监会正常的一场新闻通气会开始之前,就被市场传言为监管层将发布包括暂停新股、修改发行制度在内的重大消息。

事实上,这种市场环境带来的巨大关注与压力,使得很多的新政策的实施空间陡然压缩,不得不进行缓冲。

比如此前筹备多年的转融通,在2012年中推出时,最终只推出了做多的转融资,而做空的转融券则暂不实施。

事实上,在证券金融公司即将推出转融通之前,中信证券等股票受到“黑天鹅事件”影响出现单日大幅下跌,市场立马将其与融券做空联系到一起,这无疑给转融通的推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压力。而证金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在推出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着重强调转融通与市场下跌无关。

一个筹备创新产品的监管机构负责人当时告诉记者,最怕市场将他们的新业务跟股市下跌联系在一起。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IPO改革。2012年下半年IPO堰塞湖的声音甚嚣尘上,IPO实质性暂停、财务专项核查的启动、分流措施的推出,使得在审企业何时重启,至今仍是悬在A股市场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就在此前的两会期间,IPO何时重启的问题几乎抛向了每个证监系统代表委员,而一个对于重启时间的误读,足以让大盘受惊下跌。

有一位机构人士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年初的预披露与在审企业公示没有那么快推行的话,你觉得情况会如何呢?”

在2012年底IPO堰塞湖压顶之时,众多券商投行人士就指出,当初预披露提前与排队企业公示的初衷无疑是良好的,不成熟市场的阴影对于在审企业数量的恐惧化解读,无疑使得IPO改革面临尴尬。

事实上,在郭树清任内,他已经努力去平衡这种快速整体改革与市场不成熟之间的矛盾,比如在推进改革时强调机构市场与普通投资者市场的区别,对于前者松绑力度更大,对于后者则极为强调投资者适当性原则。

而在其离开前的1月份的最后一次监管工作会议上,郭树清强调提出监管工作“既不超越阶段,也不裹足不前”,要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有所为,在市场约束完善的时候有所不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初晓芳]

标签:郭树清506天 改革派 激情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