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陵县的尴尬:粮食大县居全省30个欠发达县之列


来源:人民日报

抓粮是花钱的事,“吃饭财政”只能搞“救急”工程,难改基础薄弱现状  分管农业3年多,陵县副县长张登福深感肩上的担子不轻。”  这几年,粮食直补政策不断加力,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陵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不降反增。

“镇里财力有限,以前就是搞些‘救急’工程,比如哪里的桥塌了,不修不行了,就想法子修修。”糜镇副镇长张修凯算了一遍,从上世纪80年代起,镇里就没有过什么农业基础建设的大项目,基本上是零打碎敲、小修小补。

抓粮是花钱的事,靠县级“吃饭财政”,也是杯水车薪。陵县的办法是集中力量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011年,陵县被列入全国50个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县,近3年来,县里每年获得的国家涉农项目资金都超过2亿元。不“撒芝麻盐”,整合资金,“捆绑”使用,仅30万亩核心示范区内,就整合项目资金2.3亿元。

“现在浇地再不用请年轻人帮忙了,打开开关,再刷一下卡,庄稼就能浇了!”徽王庄镇杨集村72岁的村民杨奎岭,亲身体验了“小农水”工程带来的方便。如今,全镇4.7万亩耕地实现了节水灌溉,每户一张充值卡,一人、一卡便可浇地,亩均节约灌溉成本40%。

然而,农业设施欠账太多,大量农田基础薄弱状况仍未改变。“去年我们修补了40多个生产桥、60多公里的生产路,再加上环境整治,花了将近1000万元。”王志超颇感无奈,“很多事情早就该办,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可用财力有限。”

“分管农业的觉得农业重要,其他的领导也觉得自己管的事重要,开会的时候少不了要为钱的事争上几句。”张登福笑言,“基层政府财政都不富裕,哪块工作都少不了花钱。”

3. 产粮大县的出路:

探索利益补偿机制,既要输血还要“造血”,不让种粮抓粮者吃亏

这几年,中央和省里对产粮大县的补贴逐年增多,然而产粮大县觉得“不解渴”。

“大多资金是‘带帽’下来的,基层没有支配权。”陵城镇一位干部坦言,2013年镇里获得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500多万元,有95%是粮食综合直补,直接发到农民手中。

张登福建议,基层有基层的实际,比如项目建设,能不能探索在大的政策下,给予基层更多自主权,让基层放手干,上级部门做好监督、审查,保障资金花在刀刃上。

一些干部反映,县里既盼项目,又怕项目。因为许多农业项目需要地方财政配套,对于财力本来就不富裕的产粮大县而言,往往是项目越多,财政压力越大。去年,陵县共获得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400万元,基本上都是用于农业项目配套。一些干部呼吁,国家应降低或减免产粮大县的配套资金,如果种粮越多,财政负担越大,那谁还有积极性?

“政策要有更明确的导向,不让主产区种粮吃亏。”山东省委讲师团基础理论教研室亓胜林认为,产粮大县往往财力较弱,而粮食主销区往往财力较强,要探索主销区与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更加有效地调动产粮大县的积极性。

专家建议,要采取切实措施,力保农资涨价幅度小于粮价上涨,提高种粮效益,同时可以考虑按照粮食产量进行粮食直补,增强补贴的约束性,提高种粮积极性,增强补贴实效。

亓胜林说,不仅要给产粮大县输血,还要增强其“造血”功能。通过完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粮食核心产区聚集,加强农业产业化的指导与扶持,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强势,提高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粮食增产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得格]

标签:陵县 粮食直补 德州经济开发区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