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济南辖域变迁前世今生 揭秘济南的成长之路(图)


来源:济南时报

回溯济南辖域变迁,探寻古时济南名流往事,在推进“七城同城”的当下,或许别有一番意义。马瑞芳教授曾写过一篇《蒲松龄与历下》的长文,详述蒲松龄与济南的故事———  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参加秀才考试。

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参加秀才考试。县、府、道三试第一,成为山东头名秀才,蒲松龄从此“文名藉甚”,踌躇满志地走上求仕之路。但三试之后,蒲松龄却被历下贡院卡住了,他不少于十次到济南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即举人考试,总是受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到济南参加乡试,拿到试题,文思如涌,写得兴奋,竟跳过一幅,留下一页空白。按科举考试规定,这叫“越幅”,与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涂抹污染一样,算作弊,张榜除名。才名满齐鲁的蒲松龄被勒令退场,脸面丢尽,懊丧之极。他写了首《大圣乐》描绘当时心情:“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何以见江东父老乎?”康熙二十九年(1690),蒲松龄乡试再次触礁,“二场再黜”,在感叹倔强老兵熬场半生、萧条无成的同时,他意识到,“连城双璧,燕石何别?”类似这样玉石颠倒的考试,真能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吗?

考场虽然不得意,但经常逗留济南,却让他的创作文思泉涌,《聊斋志异》中的不少篇章的构思,都来自他在济南的所见所闻。而他结识的济南名士朱缃,更是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明超《明清济南诗派》一书中曾写到,济南名士朱缃和蒲松龄,因为《聊斋志异》而成了莫逆之交,朱缃也成为《聊斋志异》的主要参订者和传播者之一。蒲松龄孙蒲立德《书<聊斋志异>朱刻卷后》说:“昔我大父柳泉公,文行著天下,而契交无人焉。独与济南朱橡村先生交最契。先生以诗名于世,公心赏之。公所著书才脱稿,而先生亦索取钞录不倦。盖有世所不知,先生独相赏者,后之人莫得而传之。”也就是说,蒲松龄知己不多,独与朱缃是会心之交。朱缃不仅帮助蒲松龄钞录校订《聊斋志异》,还为蒲松龄刻行了最好的版本。如果没有朱缃的倾力帮助,后世之人就无法欣赏到《聊斋志异》。

一地之文化消长程度大体与乡试、会试的路径不无关系

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十九《艺文》载蒲松龄《历下亭》诗一首:“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杨荫绿苔。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傍碧流开。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遥羡当年贤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

其实,和蒲松龄一样想要“少陵嘉宴得追陪”的还有一位著名诗人王士祯。王士祯还为淄川塾师蒲松龄点评《聊斋志异》并题诗。王士祯被称为“一代诗宗”,有关他,如今大明湖畔的秋柳园依然是不绝的纪念。就在蒲松龄参加秀才考试的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前一年,也就是顺治十四年,王士祯游历济南,遍邀在济南的众名士集会大明湖。据载,此时济南秋意日浓,王士祯见环湖柳树叶已微黄,触景生情,即席赋“秋柳”诗四首。在场的文人徐东痴以《和阮亭秋柳诗》四首酬答,一时传为佳话。王士祯所作“秋柳”诗传开之后竟然风靡一时,大江南北一时和者数十家。后来历下文人在大明湖畔成立了“秋柳诗社”,并建馆舍多间,取名“秋柳园”,多有文人在此观柳赏荷,即兴赋诗。清末,人们又将大明湖畔秋柳园南的一条小巷命名为“秋柳园街”。

山东省图书馆研究员徐泳告诉记者,因为济南府所辖范围广阔,又因为科举的原因,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的文化优势,由历城向外发散,波及到周边地区,“一般来讲,乡试、会试必经之地,要比僻远之地繁荣得多,以清代晚期区划而言,济南府所辖一州十五县,历城南靠群山,由它向外发散,西南70里为长清,西50里为齐河,西北150里为临邑,西北180里为平原、陵县,西北200里为禹城,西北280里为德州,北200里为德平,东北90里为济阳,东北180里为邹平,东北220里为新城,东110里为章丘,东210里为长山,东180里为齐东,东南230里为淄川。这些地方的文化发展也不平衡,其消长程度,大体与乡试、会试的路径不无关系。”另外,徐泳说,济南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世家大族为便利行事,也会在此置办家产,“如明末清初的新城王氏、晚清的聊城杨氏等。今日官员、明星多置房产,大多类此。只是古时有钱人房产虽多,所留下的可靠记载并不多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得格]

标签:济南 历城 马瑞芳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