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以“沂南模式”样本 激活全域化乡村旅游活力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谈到沂南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陪同记者的沂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繁咏说出了十六个字: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沂南模式”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文旅融合”,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靠文化提炼旅游品牌,靠旅游激活文化资源。

原标题:山东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沂南样本”

怎么样才能在不强迁、不上楼的情况下,“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日前记者前往山东省沂南县探访,感觉眼前一亮,一个在人们印象中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既保持着传统的村落形态和精神文脉,又融合进崭新的时代风貌和生活理念,而带来这一改变的,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一个资源状况一般的传统农业县。从2007年开始,这个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旅游业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依托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主导:“沂南模式”最关键的成功经验

竹泉村,智圣汤泉,红石寨,马泉创意农业休闲园……行走在沂南大地上,一个个在典型传统乡村“无中生有”建立起来的旅游景点,让记者看到了沂南的眼光、魄力和胆识。城市在雷同化,乡村在格式化,而沂南在发展中保持了难能可贵的个性。

谈到沂南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陪同记者的沂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繁咏说出了十六个字: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记者也切实感受到“政府主导”的巨大作用,它在全县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

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说,早在决策伊始,沂南县就把旅游业定位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产业”的高度,确立了“培育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目标和“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红色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发展框架,按照“繁荣大文化、发展大旅游,激发跨越发展活力”的工作思路,全面部署,综合协调。从规划入手,解决发展的科学性,持续性;从品牌建设入手,提升地域形象力和凝聚力,构筑发展主体和竞争主体;从产业要素入手,夯实产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文旅融合入手,彰显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城乡统筹入手,解决旅游产业效益最大化和空间发展全域化。

正因为如此,沂南旅游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年均增幅达76.78%,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全县GDP24.7%,占地方财政收入2.25%,旅游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沂南县“政府主导”的表现之一,就是坚持规划先行,一届一届领导带领群众按照规划坚韧不拔干下去,沂南县的乡村旅游才能“破茧成蚕”,独领风骚。县委、县政府聘请来水平高、实力强的旅游规划机构,充分尊重和听取他们的意见,把沂南170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空间布局,根据历史文化传统的根基和现实状况,统筹考虑,确定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突破口,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于是,竹泉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石寨旅游区和桃花洞旅游区,规划一个成功一个。

沂南县铜井镇已经出现乡村旅游景点集群,成功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镇党委书记陈金沂告诉记者,近期,面对着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沂南县编制了《铜井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整合丰富的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范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一心二带六大组团”的规划格局。这个规划已于3月1日通过了省旅游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蒙山彩蒙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县旅游局局长黄树田说起这样一件事,在全省乡村旅游工作电视会议上,副省长季缃绮表扬沂南,为旅游企业融资进行了1亿多元的担保,还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县级土地收入进行返还。其实,沂南县对旅游业的扶持还远不止此,县里从财政、税收、用地、奖励、招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旅游业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努力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自2009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旅游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县政府连续三年出台《沂南县旅游奖励政策》,对旅行社组团和旅游企业广告宣传实行奖励。对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项目建设指挥部,从旅游项目的规划、审批、建设各个环节实行一条龙服务,保障旅游项目的顺利推进,调动了广大开发商投资旅游的积极性。

市场机制:激活全域化乡村旅游活力

石板路中间泉水淙淙,道路两边绿竹摇曳,在竹泉村,记者遇到山东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军,他被称为沂南旅游开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口青岛话的韩建军祖籍沂南,虽然经商几十年积累了一定财富,他却念念不忘贫穷的故乡。2007年,竹泉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当地最穷的村子。因为旅游开发,6年过去,这里的人均年收入达到近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而韩建军的企业也获得了较好收益,投资用四五年时间已经收回。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韩建军乐得合不拢嘴。因为在竹泉村开发获得了较好效果,他才相继开发了红石寨等新景点。

“当时,竹泉村保持了原有风貌,就是因为穷。没有人敢来投资,韩总在青岛已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劝他说,你现在的企业就像一个挑水的人,做旅游虽然回报时间长,但就像在铺设输水管道。”张繁咏这样对记者说。

竹泉村为沂南县的乡村旅游趟出了一条新路。目前,沂南形成了以县城和竹泉村为代表的县域旅游增长极核,对周边资源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尤其是竹泉村的开发联动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红石寨、香山湖、马泉创意产业园等景点的发展,形成了“核心——边缘”的集聚特征。

黄树田说,沂南县全域化旅游的根本动力,在于市场机制的发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过渡。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支持企业、团体和居民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所有旅游产业涉及到的环节均按照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经济人的主体作用,保持了旅游产业的活力。

企业参与解决了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竹泉是沂南第一个完全市场化操作的最大旅游项目,在开发中最敏感问题莫过于涉及双方利益的村民搬迁。本着让利于民的原则,韩建军的公司在县级物价部门评估作价的基础上,以出资评估价的5%作为奖励基金。并且先建设安置房让村民搬入新居,再全面开发建设,对原来归村民所有的树木,也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协商议价,由投资者一次性买断留在景区。这个搬迁补偿定价创沂南县搬迁补偿有史以来最高记录,一出台便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拥护,搬迁得以顺利完成。

临沂市旅游局局长支富增说,竹泉旅游区的投资开发主体为民营企业,旅游区将来也要以企业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市场主导的首要原则。乡村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都应以市场为指针,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旅游区的开发过程中,县乡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选派专人靠上开展工作,积极协调处理利益关系,主动出台扶持政策,及时发现和解决了一系列制约因素和问题。

接手竹泉旅游区之后,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在景点打造、运营开发、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竞争择优功能,创造了三个第一:沂南县第一个旅游龙头项目,全临沂市第一个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的古村落,山东省第一个逍遥游示范点。它也以亲身实践回答了如何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的关系,如何协调公共设施建设与旅游招商引资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文旅融合:传统文脉上生出新的产业和精神载体

走进竹泉村,不时见到在自己老屋里编筐子、绣鞋垫、卖土特产的老乡,从他们的眼神里,记者感受到了一种满足、安详和宁静,这是一种文化带来的愉悦。

“沂南模式”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文旅融合”,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靠文化提炼旅游品牌,靠旅游激活文化资源。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文化打造成了新的产业和精神载体。

沂南县文广新局局长尹永宝说,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才能吸引游客,沂南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资源优势,这里是智圣诸葛亮和沂蒙红嫂的故乡,保持着较好的原始生态,温泉资源丰富。

黄树田说,沂南文化具有“古、红、绿、泉”四大特色。“古”,即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汉文化,重点开发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红”,重点发挥“沂蒙红嫂”这一名人效应,集中建设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绿”即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建设竹泉村和沂河沿岸生态农业观光走廊。“泉”即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重点建设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

在沂南,记者想到了中国乡村的改造模式,是推倒重建、另起炉灶,还是因地制宜,特色取胜?沂南给出了一个最佳答案。无论是农民集中搬迁上楼,还是配套建设产业链条,都很难解决一个问题,新时期农民的文化诉求如何解决?没有老屋古树炊烟,传统的乡村精神如何在当代体现?

沂南的乡村文化之根还在,但是又不是僵化凝固的,仍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文化优势,沂南提炼出“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智慧沂南”的地域形象品牌,打造“红色精神、绿色生态、温泉养生、汉风古韵、现代动漫”五大产品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沂南最鲜明的地域标识,沂南的外在形象逐渐丰满和壮大。

沂南县委书记刘淑秀说,文旅融合,就是把文化变现,要提升文化场景化、体验化、教育化,实现文化资源的多元化。常山庄村从一个简单的影视拍摄地,到红色文化的展示地,再到一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再到旅游目的地,就是把文化场景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空间,把一个只具有单一功能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多功能的产业实体。另外,还要通过旅游来承载和体现文化,实现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构建新兴产业发展链条,这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首要途径。在竹泉村,通过旅游开发,绿竹清泉的生态文化价值、古村民俗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旅游的载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智圣汤泉以“沐智圣汤泉,品诸葛文化”为定位,成为以主题文化为特色的第四代温泉的代表之作。

乡村旅游不仅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还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沂南依托旅游的发展,“统筹城乡”,实现了城乡经济一元化、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互补、推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致富”等四个就地化。

竹泉风景区的建立,给村民提供了商机,他们发挥专长,围绕“古村”做旅游生意。在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里面,一个名叫高寿会的老者在编竹筐,69岁的他告诉记者,2009年旧村改造时他们一家搬出老村搬进新村,景区建好后,他白天又能回到老屋里表演传统的编筐手艺。表演加上卖筐,老人一个月能收入1200元左右,这是他之前全年收入的4到5倍。更多的村民在景区内承包了饭店、旅馆、咖啡屋,有的在景区内销售特色旅游产品,他们充分尝到了旅游业的甜头。

今年“五一”期间,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竹泉村调研,并走访了3户村民,亲身感受了农村、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对老百姓依靠旅游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给予高度评价。

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思想的转变,思想的转变又激发了生活方式的提升。如今,旅游区的村民讲卫生了,不随地吐痰了,言谈举止也彬彬有礼起来,连老人也开始学外语,用电脑……随着张繁咏和黄树田的讲述,记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新世外桃源图”。(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3日电)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延亭]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精神 发展主体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