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邂逅百侯镇 隐匿山间的书香古镇


来源:第一旅游网

百侯镇 原标题:大埔县百侯镇:隐匿山间的书香古镇 经历时光洗练而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筑,蜿蜒曲折宛如迷宫般的鹅卵石路,别具风格的客家民俗文化景观……走进梅州大埔县百侯镇,如同进入了一座巨大的客家

“一腹三翰林”传为佳话

“这里原来叫"白堠",民国之后改为"百侯",取的就是多出文侯、人才的意思。”吴文新告诉笔者,明清时期,百侯镇就拥有翰林5人,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在近现代,这里亦是人才辈出,原国民党上将、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将军和著名爱国大实业家肖畹香等都是百侯人。

在旅游区内漫步,道路两旁竖着不少“百侯名人”、“百侯名文”的宣传栏,衬托着古镇内浓厚的书香氛围。百侯镇共有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肇庆堂,另一处则是具有两百余年历史的“通议大夫第”。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一腹三翰林”的故事就与这座院落相关。清康熙年间,此地有一名读书人叫做杨之徐,育有七个儿子。其中第三子杨缵绪、第六子杨黼时、第七子杨演时三人先后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进翰林院。一母生下三名翰林,造就了“一腹三翰林”的佳话。

据介绍,这座客家大院正是乾隆年间陕西按察使—杨家第三子杨缵绪的故居,这座九厅十八井的官厅式大院外表气派,内饰精致考究,屋内抬梁斗拱均雕刻各式花草图案。通议大夫第的正门前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远远望去,生机盎然的自然风景与古朴大方的客家院落相映成趣。

陶行知弟子曾在此施教

在驱车离开百侯名镇旅游区时,笔者在路旁发现了一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雕像。这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陶行知和百侯镇有何联系?

细问之下,吴文新才告诉笔者,国民政府时期,中将杨德昭曾邀请陶行知来百侯施教。陶行知便委派了他的学生潘一尘等十三人,到百侯开展“生活教育”,以“小先生制”普及百侯乡村教育,为百侯镇培育了丰厚的文化教育土壤。如今,百侯中学仍然悬挂着陶行知为该校建校十周年的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百侯中学也成为了国内知名的陶行知教育基地,享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1985年,省教育厅还将百侯中学定为“广东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

坐拥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百侯人保护村落、发扬文化的意识正在觉醒。虽然镇财政并不宽裕,百侯镇仍投入20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了肇庆堂、通议大夫第等20多座古民居,修复了200多米谷巷道,并在主要游览线路上安装了景区导览图、路线指引牌等。景区内种植的大量罗汉松、紫薇等名贵花木,也是百侯镇大手笔投入的结果。为维护环境卫生,镇政府还专门聘请保洁人员清理镇区主要街道。

据吴文新介绍,目前侯南村的一座老祠堂将被翻新,作为向游人展示翰林文化的展览馆之用;村里的另一座素谦公词,修建后已成为村里老人演奏汉乐的好去处;位于侯北片区,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骑楼街,目前正在进行全面修复工程。“工程完工后,当年民国骑楼老街的风貌将重现百侯。”吴文新说。

相关新闻:

标签:侯镇 百侯 隐匿山间的书香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