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俞熔:创业仍是洪流大潮


来源:和讯网

俞熔是一个停不下工作脚步的人。而当大家还在争论在医疗行业里是做实业还是投资好时,俞熔早在2008年便认为二者要合在一起做才好。而就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来讲,也比西方人更有创业精神,因为中国人的勤奋和不满足于现状的欲望始终强烈。

本报记者张勇黄铠杭州报道src="http://y0.ifengimg.com/2a962ed63a4a7a42/2014/0630/ori_53b1143648131.jpeg"

本报记者张勇黄铠杭州报道

俞熔是一个停不下工作脚步的人。即使坐看西湖的云淡风轻,他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语句也会让坐在对面的人忘记窗外风景,而进入他所描绘的“大健康”云图之中。这或许是本性使然,但我相信,更多是被这个时代潮流所裹挟的一代精英的追求和宿命。

“创业依旧是中国未来商业的潮流。围绕创业展开的任何商业模式,我都觉得很有价值,因为中国人不满足于现状,所以从民族性来讲,我们比西方人更有创业精神。”俞熔对我信心满满地说。

这种对商业潮流的判断和对创业近似宗教般的信仰,源于他自上海交大毕业后在创业路上的若干次小成,也得到了当下他在美年大健康和天亿投资这两个“实业+投资”平台上的实践与成绩的支撑,更在于他拥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入口与平台”的梦想。

当俞熔在37岁之时将投资业务全面调整、收缩、聚焦后,美年大健康就成为他认定的“一件用一辈子去做的事”。

“它应该是一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健康产业的平台,它自身的发展除了健康体检是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入口以外,它会在后续的综合的健康服务,包括慢病管理,包括创新的医疗科技这个方面形成一个很大的载体。”在俞熔看来,如今已经是行业领导者的美年大健康会爆发出更大的魅力,“未来发展是一个复合性的成长,既有横向的不断的规模的扩张,又有纵向的深度的挖掘。我想在预防医学这个平台上,预防保健这个平台上,它是一个最有价值的平台。然后通过这个平台汇聚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一起来成长。”

长线弄潮儿

钱塘潮涌中的弄潮儿,能立于潮头而不被巨浪卷走,在于既有前瞻潮流的视野,又有经年实干练就的高超能力。俞熔便是这样的商海弄潮儿。

大学毕业后的他就选择了创业,抓住了1990年初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的红利,掘得首桶金。1998年,他又看到金融市场的机遇,成立了天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此后十多年间作为主要出资人,陆续与科技部和地方高新区发行四五只基金,投资范围涵盖了科技、农业、环保和金融。

在中国,地产和金融某种意义上都考验的是新智一代精英的投资能力,可俞熔相信,正是在投资圈里摸爬滚打的锻炼更会让他在实业领域创出更大的梦想。大健康领域便是他的选择,2006年,俞熔创立了美年健康,一路依托并购,交出了拥有130余家体检及医疗服务中心,覆盖全国28省、直辖市、自治区,2014年计划服务人次逾700万的成绩单,并先后获得中国平安、凯雷投资集团、凯辉中法基金的战略投资。

而当大家还在争论在医疗行业里是做实业还是投资好时,俞熔早在2008年便认为二者要合在一起做才好。“我的想法是左手做投资,把上下游串起来,右手还是把实业做好,否则无法实现持续的良性发展。”

因此,美年大健康所做的一直简单而专注,就是搭建平台,作为产品、设备和服务的渠道。“产品主要,设备次之,还有服务,我们的载体就是服务业。”在俞熔的规划中,无论是和政府在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的系统管理开发,还是增加品牌认知度的推广,抑或资本市场的计划,最终都是为练好内功服务。

而随着行业伙伴爱康国宾年初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体检行业也进入新一轮发展期。对此,俞熔乐享其成,因为这验证了资本市场对行业前景和商业模式的认可和看好。而占据了第一梯队领先位置的美年,需要的是走好自己的节奏。“累积的经验和客户,不是一天、两天靠资本堆积出来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规模已经出来了,在中国做任何事,规模本身就是差异化。”他说。

他也是极少在高成长行业对“缺人”不感到过于忧心的企业家。这源于他对带团队的极度重视和培养人才的体系建设。规模扩大带来的晋升途径周期变短,可能性变多,是俞熔认为吸引人才的一个因素。“现在很多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愿意转行过来。”

“做这个行业要有长线思维,不会像互联网行业那样瞬间改变,瞬间颠覆。但如果利用好互联网对资源配置的强大能力,学习到如三星、华为这些科技巨头水面下的强大执行力,马拉松跑也可以适当加速。”这是俞熔的所思和所行。

抓住大趋势

《21世纪》:在大健康产业中,你看好哪些细分行业?

俞熔:单就医疗服务业来讲,我觉得有两类模式值得关注,一类就是在专科领域,非传统大型公立医院聚焦领域的专科,比如整形、口腔、耳鼻喉、眼科等专科机会就很大。第二个就是非专家依赖型的领域。医疗行业是和专家高度相关的,但如果(商业机构)高度依赖专家还是蛮难做的。我们知道,专家的培养都需要时间,那你怎么可能快速做大;有些专家的经验和能力是很难复制的。即使徒弟培养也需要过程。

卫生部去年已经开始推广标准化临床路径,我是很赞同这种标准化的。今后在细分领域里,能够标准化的治疗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是太依赖专家的模式,我觉得价值不高。第一你规模做不大,第二你的竞争力不稳定,如果专家离开,你这么一个学科就没有了,这个对公立医院来讲无所谓,但对于民营医院来讲就是灭顶之灾。

再一个比较有机会的在医疗器械领域,像一些高值耗材,高端影像设备,国家的扶持力度很大。因为这块原来的利润很高,又长期被国外品牌所把持。

此外,我个人觉得中医药行业还是有机会的。这个行业虽然现在有很大的瓶颈也有很多争议,但是现代医学到一定程度也碰到瓶颈了。特别在预防医学方面,中医的一些产品、理念还是很有价值的。而且我特别赞成和希望的是在产品端有突破,比如针对一些特定慢病、特定体质有一些特定产品去跟进改善,而且是可度量的,这也是我倡导的中医的标准化。我觉得可以学一下日本汉方,它没有创新,就是《伤寒论》中200多个方子给传统的常见病分型,不同的型配不同的方,这就是标准化,这样做就把产业做大了,第一可以普及,第二不需要依赖专家。在实践中,美年大健康也推出了中医的体质辨识、中医体检做为补充,用户还是欢迎的。

《21世纪》:你创业、立业的20年,被哪些大潮流所驱动,抓住了哪些时代大趋势?

俞熔:你说的非常对,互联网也好,大健康也好,大时代趋势一定要抓住,抓住了以后起码立于不败,但立于不败不代表你就一定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但我肯定是有野心或者有志向成为这样的人。而真的要把一个企业推到一个高度,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很多事情,你想到了、看到了,但你的资源不足或没整合好、团队能力不够或没搭建好,也难以做到或做成。

我个人感觉,从时代背景、行业趋势、整个团队的组建打磨,越来越顺还是近几年的事,而我在大健康领域的战略也是近三到五年才慢慢想明白的,但之前的经历、经验乃至失败的教训对我后续的帮助是很大的。如今大健康领域还没有像互联网行业的BAT式巨头,甚至连有平台式雏形的公司也没有,谁最后能整合出来呢?我觉得大家都有机会,而我们在这个领域里位置还比较靠前,我和团队也干劲十足,能否抓住商业潮流的最大机会之一,这个就足以激励我们去往前奋斗。我能在这个行业做这个事情已经很幸运了,还有一些志同道合者并肩而行更是荣幸。上市肯定不是我的主要目标。这场戏刚开场,不可能这么快收场。上市能够被叫得出名字的公司少之又少,所以上市不是最重要的。

《21世纪》:从你多年来创业和投资的经历看,你对潮流如何理解和判断?

俞熔:现在开始的10年,创业就是潮流,是最大的时尚,会改变很多东西。围绕创业展开的任何商业模式,我都觉得很有价值。

而就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来讲,也比西方人更有创业精神,因为中国人的勤奋和不满足于现状的欲望始终强烈。但因为制度、教育、文化背景等原因,中国在创新氛围和原创技术研发体系化等方面和美国还是有差距的,但我觉得人的力量是最大的。

新一届政府的简政放权措施,把创业壁垒降低了,也消除了进入很多行业的门槛和边界,而对公务员体系约束的加大,也逼着更多有能力的人去创业。当过很轻松日子的机会越来越少时,不去创业干嘛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苗贝贝]

标签:临床路径 21世纪 创业精神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