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聊城四合院重现古城 现数百年文明史


来源:聊城晚报

近日,古城区东南隅一片仿明清风格建筑群中,一处雕梁画栋的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金春庭在楼东大街路北、安乐巷南首路东处有个四合院,前面门面房开办‘崇庆和’油坊,前店后坊,院内有居室。

文人院:

民间文人并不富裕四合院大多为平顶坯房

“出身富贵家庭的文人,居住条件比较优越。而民间文人多数生活水平一般,甚至贫困,他们的四合院大多为平顶坯房。”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原古城区居民高文广说。

在南口稍东路南,原有门悬“中魁元”匾额的一处院落,主人顾仲安,是光绪十八年(1892)的进士。其子顾绍年,字逢臣,清末秀才,民初为聊城著名书法家。“他家本是名门望族,院落宽阔,砖瓦房屋。顾绍年幼年有着比较优越的读书条件。”

据史料记载,顾绍年以正楷、篆书见长,聊城《重修光岳楼碑记》《重修聊城县政府碑记》均出自其手笔。抗日战争前,顾绍年书写的匾额在聊城城区随处可见,如钱庄“德恒成”,楼东大街的糕点铺“义源成”等。

在前王园街的西段路南,有一条向南去的小胡同,名为“磨盘胡同”。胡同内有户王姓人家,四合院内为平顶坯房。高文广说,这家居室陈设朴素,山水名画挂满四壁,“王式昭自幼绘画,由于坚持苦练,以至画技娴熟。他的山水画,线条生动,布局恰当,清秀淡雅。那时,人们都以挂他画的中堂为荣耀。”

古棚街向南路东第一家,是清末民初名塾师孙玉璋故宅。高文广介绍,孙家的四合院也以平顶坯房组成。孙玉璋,字达臣,岁贡生,署莒州训导。早年在家设私塾,民国初期在东临道立模范小学任教员,“傅斯年幼年时,就学于孙达臣私塾。孙达臣对傅斯年从严要求,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国文基础。”

平民家:

一般是坯房或砖基土墙房四合院常有残缺

“过去,平民百姓住宅,城里一般是土坯房,乡下则是砖基土墙房,四合院仅占一部分。”高文广说,有的院子外观与四合院差不多,可是里面缺东屋或西屋,有的甚至没有偏房,“这叫‘二合院’‘三合院’,我称之为‘残缺的四合院’。”

高文广介绍,西口南街北段路东有个木匠世家,民国年间,祖居侯营镇张楼村的张汝功来城内开木工铺,后来安家在西口南。“他那院子开始时就属于残缺的四合院,后来又经后代几番拆建,更是说不上算啥形式的院子了。张汝功在当时可谓是大名鼎鼎的能工巧匠,曾受聘于河南,为富绅建设过一座豪华庄园,给官吏雕刻过八仙人物棺材,据说还发明过碾米吹风用的扇车。其子张树堂自幼随父学艺,后又多次与父亲共同参与光岳楼维修,更换过古楼立柱和门窗。他还制作了一丈二尺长的风向标,并用日本轴承将它安装在古楼顶端。”

楼东大街路南的邓家,院子缺少东屋,也是“残缺的四合院”。邓清源早年拜于名武师赵相坤门下习武,初学二郎拳,继习刀、枪、剑、棍。1928年担任聊城县国技(指武术)研究会副会长。1942年,邓清源在城内经营五金店,日伪宪兵队就邻近他家的宅院,他看到抗日爱国人士被捕时,就出面担保相救。汉奸头目畏其武功及声望,只好释放。

80岁老人王同丰年轻时居住在古棚街,他回忆该街北段路西的孙家,“院子不大,也称不上四合院。但是他家的八批很好吃。”孙庆和十三岁承祖业,当时还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历经民国,直到解放初期,他一直从事炸油条、八批的生意。他炸制的八批果子颜色金黄,口感酥脆,落地碎不可拾,“不仅老百姓喜欢买着吃,因为邻近东临道道署衙门,大小官员也都来购买。”

古棚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居住过一位刘文烈先生,他家并不富裕,四合院也是由土坯房组成。“刘先生思想开明,怀有爱国热情,他先后将六个女儿都送到革命队伍中,他与共产党人合作,担任了西北专署参议室参议。”

王同丰老人最后说,四合院承载了一代代人的生活与精神、爱好与成就,是古城文明的缩影。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四合院 古城 聊城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