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包装的明清“明星艺术家”
2014年10月13日 12:22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张长虹
在世人认知里,艺术家社会形象突出多显“另类”。(《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448页) 武宗元不轻易为人作画,连权贵也难求到其画。郑板桥的诗,直接承用季札挂剑的典故,虽直抒胸臆,然不免直露,感觉尚不如《圣朝名画评》叙述武宗元事用典来的含蓄。
深圳博物馆藏郑板桥《竹石图》,原为商承祚旧藏。
原标题:重新包装的明清“明星艺术家”
在世人认知里,艺术家社会形象突出多显“另类”。这其中既有艺术家本人性格方面(怪癖、愤世嫉俗等)的因素,也有历经后世建构的形象塑造过程,尤其是明清艺术史上的几位明星艺术家,如唐伯虎、徐文长、郑板桥等,在后世不断流传过程中,形象已经过了重新包装。
清代画家郑板桥写过一首诗《为观音阁旵熔上人画竹》(原注:身后之赠),诗曰:
转眼人间变古今,同庚同志想知音,画成不负身前约,挂剑徐君墓上心。(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3年,361页)
从诗意看,郑板桥与江苏兴化观音阁的一位和尚——旵熔上人为同龄人,在艺术追求上两人也是知音。这位好画的和尚曾请求郑板桥画竹,一段时间之后,当郑板桥应约画出和尚所要求的墨竹时,却已阴阳两隔,和尚已经去世。于是,郑板桥以类似春秋时季札挂剑的方式,在墓前把画处理掉(方式可能为焚画或供在墓前),以告慰这位艺术上的知音。
“挂剑徐君墓上心”一句,直接运用了春秋时吴国名公子季札挂剑的典故。“季札挂剑”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司马迁《史记》,该书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记此事曰: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史记》点校修订本,第五册,中华书局,2013年,1755页)内容虽简略,然故事主干俱备。刘向《新序》卷七将其敷衍为更具戏剧性的故事: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此事因被广为传颂而成为典故,在古代诗歌中也常出现,唐代大诗人杜甫《哭李尚书(之芳)》诗的开篇就是:“漳滨与蒿里,逝水竟同年。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全唐诗》卷二三二,中华书局,1960年,2563页)后两句连用两个典故(季札挂剑、何必见戴),其中“欲挂留徐剑”便出典于“季札挂剑”之事。
“季札挂剑”故事的模式,在中国古代画史的记载中也能见到。比如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一记著名画家武宗元的轶事:
(武)宗元亦不常奋笔,虽贵人名臣日走于门,求之甚勤,未尝肯诺。京师富商高生有画癖,常刺拜于庭下,迨十余年,欲得水月观音一轴,宗元许之。又三年方成,携诣高生,生已殂矣。焚画垂泣而去。(《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448页)
武宗元不轻易为人作画,连权贵也难求到其画。热爱绘画的富商“高生”求画《水月观音图》十余年,方得到宗元的许诺。三年后画作完成,而高生已经去世。为纪念这位朋友,武宗元将画作焚烧以为祭奠。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