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找到的
2014年10月09日 10:39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野岛刚
依据戴立强的说法,从1945年伪满洲国倒台到1950年杨仁恺“发现”的这5年间,《清明上河图》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被推测为以下三种可能性。听到这样的消息,杨仁恺以沈阳的博物馆为据点,来回穿梭于长春、营口、天津、锦州等城市,鉴定和收购文物。
清明上河图
原标题:《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找到的
《清明上河图》这幅由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创作的名画,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曾经,它“五度入宫、四度出宫”。甚至,它一度在战后的混乱中遗失。
本文讲述的就是流离失所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么被找到的,以及其中的曲折故事。
“我是在琉璃厂大学毕业的”
1950年8月,沈阳。
沈阳是中国东北的重要都市,曾是“后金”的首都,称为“盛京”,伪满洲国时名为“奉天”,由努尔哈赤建立。
位于沈阳市中心的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于1959年改名)的仓库,年轻的杨仁恺站在这里。杨仁恺后来成为中国知名文物鉴定家,有着“人民鉴定家”、“鉴定大师”的称号。
此时杨仁恺的职衔是“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化处研究室研究员”。
在伪满洲国政府垮台后,从伪满洲国政府流出了大量绘画和陶瓷到市场上,甚至有了专门的“东北货”之称。其中有许多赝品或仿本,当然也有精品中的精品。杨仁恺的工作就是把仓库中的文物一一鉴定,分出真品与赝品。
杨仁恺1915年出生于四川,连大学也没读过,是个小地方的教师。如果没有战争,他可能就在故乡四川终其一生。然而动荡的历史给了杨仁恺不同的人生。
上世纪40年代初期,日本军队入侵中国,国民政府迁移到重庆。杨仁恺通过熟人的介绍,来到重庆出版社工作,担任艺文杂志《说文》月刊的编辑。
考古学者卫聚贤是《说文》的总编辑,他曾参与那个时期多处古迹的挖掘工作。当时在卫聚贤周遭尚有郭沫若、商承祚等文化界人士,也一起疏散到重庆。因此,杨仁恺有机会和这些人熟悉起来,增长了中国美术的相关知识。
那时担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特别喜欢杨仁恺。当时故宫文物从北京的博物院疏散到四川省,马衡也在重庆。杨仁恺从马衡身上学到中国艺术的入门知识,经常浏览宋代、唐代的珍贵古书画。
1945年日本投降后,时局动荡,《说文》停止发行。杨仁恺为了找工作搬到北京,想凭着自己在中国艺术方面的知识糊口度日。因此他到著名的古董街“琉璃厂”附近的古董店工作,在那里训练了自己鉴识文物的眼光。后来他自称“我是在琉璃厂大学毕业的”,并引以为傲。
1950年起,他移居沈阳,在东北人民政府的文化部任职。当时的东北博物馆存有世界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他常常前去帮忙整理。
没人会想到真迹就在这里
在东北博物馆的仓库内,摆在杨仁恺面前有三张几乎相同的画卷,都叫做《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的仿本和赝品极多,真迹大家都认为已散佚不见。包括杨仁恺在内,没人会想到真迹就在这里。人们以为这三张画顶多就是明代时画的、品质比较好的仿本,回流到收藏品较少的博物馆中,没有什么好期待的。
开始鉴定的杨仁恺,打开第一张《清明上河图》,一看就知道是赝品,完全没有价值。
接着鉴定下一张,博物馆内其他同事曾说“说不定是真迹”,果然,一眼瞄过,就知道是好东西。杨仁恺原本认为是“明代的作品”,但是品质相当好,也有可能是仇英的真迹。先选到“收藏”这一边。
到了最后一张画。之前已经听说“是赝品的可能性很高”,他没有多想就把画摊开,突然背脊感到一阵凉意,脸上露出笑容光彩,不假思索地大叫,“就是这个!”
各个时代的中国绘画各具特色,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偏好的笔法和颜色。
很明显,眼前这张是宋代的绘画。
在中国,对宋代的绘画评价极高。因为年代久远加上数量稀少,宋代留下的高水准名作被称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峰。
当时东北博物馆几乎没有宋代的画,了解宋代绘画的人很少。而杨仁恺因为马衡曾让他鉴赏过许多宋代的画,又在北京的古董街培养了眼力,因此知道手边的作品就是宋代绘画。
“这绝对不是仿本或摹本,这很可能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
杨仁恺也避免骤下结论,先找到所有能搜寻到的资料,调查张择端所描绘的《清明上河图》。当时应该没有附照片的书籍图鉴,他参考的是《东京梦华录》这类的文献资料。
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代,《清明上河图》是在北宋末期画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居住在北宋首府开封的孟元老,在北宋灭亡后怀念开封的繁华,巨细靡遗地记录下当时开封的样貌,是部非小说类作品。
《东京梦华录》里所描写的开封,有着仓库等和画里一致的地方,这引起了杨仁恺的注意。经过慎重查证,这幅画被判定为真迹。
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术史上,可称为“最大发现”的一瞬间。
真迹如何流到东北,有三种可能
为何《清明上河图》出现在东北?得从辛亥革命谈起。
1912年清政府倒台,中华民国政府为了避免增加情势的混乱,允许末代皇帝溥仪留在紫禁城宫内。旧宫廷的费用开销相当大,新政府采取限制预算的措施,如果不变卖清朝蓄积了二百七十年的文物,紫禁城里根本没办法维持生活。
眼看前景惨淡,溥仪在还是紫禁城主人的期间,就把手上中华文明精华的珍品带出宫外。他也以“恩赐”的名义交给弟弟溥杰,让其偷偷地一点一点拿到市面上卖。依据后来发现的《恩赏目录》,至少有一千件以上唐代到清代的贵重字画由溥杰运出去。《目录》 中也包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溥仪是否在知情的状况下将此事交给溥杰,尚不得知。
历史很有意思—如果溥仪当初没有把它带出宫外,《清明上河图》 大概就会随着蒋介石在1949年到了台湾地区。
历史并不是如果。事实上,从北京紫禁城运出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先到了天津,后来溥仪到伪满洲国当皇帝,又将之运到伪满洲国的首都新京(现在的长春),收藏在皇宫内。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