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去看昭君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在中国家喻户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图片)

原标题:去看昭君

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在中国家喻户晓。《后汉书》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至今,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还屹立着以她命名、四季享祭的“青冢”多座。1961年,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呼和浩特,写下了《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一文中发出如下感叹:“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忘掉的。那就是被称作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约10公里的大黑河南岸。走进大门,眼前是一条长380米,宽20米的神道。神道的中央耸立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碑,上面镌着董必武同志题写的七绝诗《谒昭君墓》。离石碑背面20米左右,是王昭君雕像。雕像高3米多,也是用汉白玉石料琢制而成。在王昭君雕像右侧是匈奴文化博物馆。该建筑主体顶部为匈奴王冠——雄鹰展翅。此馆的主要功能就是展示、研究匈奴文化和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历史。隔着神道,于匈奴文化博物馆对应的是昭君纪念馆。此馆为两层阁楼式建筑。导游告诉我们,该纪念馆是将昭君故里——湖北省兴山县昭君宅按一比一的比例进行复制而成的。由昭君宅、昭君祠堂两部分组成。出了纪念馆,一座近4米高的和亲铜像出现在眼前。走近雕像,王昭君和呼韩单于双双骑马,按辔向西徐行。马背上,单于回眸,昭君含情,英姿焕发,风采照人。两匹骏马,一似低语,一似倾听,情意绵绵。整座雕像,有动有静,动静相宜,人物骑乘,浑然一体。生动再现了夫妇甘苦与共、夫妻相随的感人场面。

昭君墓不大。围着昭君墓边走边看,突然发现昭君墓和周围的植物有所不同。虽然时值九月初,但山周围的草已呈黄色,唯昭君墓四周的草儿还是青色。正想向导游讨教,导游到是先开了口。古时,昭君墓一带盐碱遍生、地多白草。独昭君墓上青草覆盖,形成绿色之莹,故被称作“青冢”。相传,每年九月秋凉之时,塞外百草皆衰,唯有昭君墓依然秋草萋萋、更显浓绿,远看则为青黑颜色。古人称青黑为“黛”,于是,人们就把昭君墓的景色誉为“青冢拥黛”,成为流传至今的塞外美景。对于如此传奇之说,虽然没有什么考证,但我想,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昭君的怀念和崇敬,倾注了对她的赞美与爱戴。

下了山,再次走在神道上。初秋的阳光暖暖的。来之前,我曾看过一些资料。有关王昭君的说法很多。“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是论。”在杜甫的笔下,王昭君以一个怨妇的身份,一路凄惶,款款向我们走来。“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在王安石的笔下,王昭君以一个敢于追求爱情、追求自身幸福的形象,款款向我们走来。然而无论以何种形象出现,都显得不重要了。让我们最为可惜的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的幸福生活只维持了两年。呼韩邪单于因病故去,留下孤苦伶仃的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度日。

今天,对于我们来说,王昭君究竟是怎么亡故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是,她留给我们的手执琵琶、身披一浅猩红斗篷的端丽汉家女形象,早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无法抹去。(王唯唯)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阏氏 王昭君 昭君出塞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