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当民企发展遭遇蓝翔式阵痛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近年来,“学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这句广告词,也同样让不少人“熟知”了蓝翔技校和其创始人荣兰祥。不久前,荣兰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在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蓝翔技校来校新生的数量锐减了90%。

夜幕下的蓝翔高级技工学校

三株曾因独立事件全盘“垮塌”

“经不起关注。”谈及荣和他的蓝翔技校,一位资深媒体人如是评价。而这,也是不少民企的“通病”。因独立事件引来媒体关注和监督、自身运营管理的短板被陆续曝出、随之而来的负面舆论引爆连锁反应、在舆论争议声中从巅峰跌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一个民企,蓝翔技校“起于舆论”又伤于舆论。

把目光越过蓝翔,此前,还有不少民营企业也经历过类似的“蓝翔之痛”。

和蓝翔一样发迹于济南的三株公司,在保健品需求量巨大的时代背景下,短短三年间便完成了“销售额跃升近80亿”的财富神话,从一个注册资金仅30万元的“小公司”快速成长为净资产数十亿的“保健品巨舰”。然而,湖南常德老人陈伯顺之死,最终拖沉了这艘“巨舰”。那是在1996年,陈伯顺在喝了三株口服液后去世,其家属随后向三株公司提出索赔,而三株拒绝给予任何赔偿,坚称是消费者自身问题。于是,陈伯顺的家属一纸诉状,将三株告上法庭。这场官司旷日持久,法院终审判决三株公司获胜,但彼时,“三株帝国”已几乎陷入“瘫痪”,全国销售基本停滞。“三株事件虽由独立事件引发,看起来三株有些冤枉,但其扩张速度过快等问题也是导致其消亡的原因。”一经济领域资深人士表示。

除了三株,类似因独立事件引发的舆论争议而“倒下”的民企也有不少。

即使是一些非民企也无法幸免。山东临朐秦池酒厂的例子更加触目惊心。上世纪九十年代,秦池酒厂这个年产不足万吨的小酒厂夺下央视广告“标王”,风头一时无两,销售量急速提升,很快便发展为年销售额过10亿的名牌企业。然而,其生产能力并没有跟上销售量增速,在被媒体曝出其从外地大量收购原酒后进行“勾兑”的“酒界丑闻”后,秦池酒厂销量顿减、陷入困境。

舆论监督可提醒企业规范运营

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一波又一波舆论风潮又不断袭来,荣和他的蓝翔有了危机感。“这次舆论刮的不是台风,是‘灭风’。如果蓝翔挺不过去,那学校会连草根都不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荣兰祥这样说道。据报道,荣对蓝翔的未来发展充满忧虑,甚至提到很多年前珠海一家制造企业的例子,“这家创造了多个奇迹的企业说垮就垮了”。

在经济学专家看来,在某种程度上看,荣的这种危机感对蓝翔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关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有“原罪说”,“因为民企往往并不能像国企那样能得到更多支持和扶持,想要完成原始积累,有时会做些不那么合规守矩的事,比如虚假宣传”。但如果想做到基业长青,则急需彻底摒弃此前并不正规的发展模式,完成从“草莽”到规范的转型。

而舆论的关注和争议,有时恰恰是促使其转型的契机。“民企要想良性地、长远地发展,得先补齐自身的‘短板’。”而舆论的关注和争议,有时恰恰是促使其转型的契机。“民企要想良性地、长远地发展,得先补齐自身的‘短板’。”济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伟表示,不管是三株还是蓝翔,其从巅峰坠落的开端看似是独立事件所引发的争议,但根本原因却在于其本身存在生产、管理、发展决策等方面的“短板”。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会因此走上消亡之路。舆论争议和监督的出现,可以提醒其正视自身存在的“短板”,尽快规范运营、管理等环节,改变草莽的发展方式,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出把力。“一些民企的管理模式是很不完善的,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张伟认为,这也致使一些民营企业缺乏危机应对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政府部门平时就应对民企多些帮助、多些指导,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和培训,引导其优化企业治理模式,帮企业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避免其遇到“致命风险”。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宋佳]

标签:蓝翔 网络传播 民企发展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