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汪曾祺的美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汪曾祺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汪曾祺被称为是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和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温馨、唯美、崇尚自然的文字,亦被称为是汉语言表现力的一座当代高峰。 除作家、剧作家、散文家、书画家外,汪曾祺还有另

汪曾祺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汪曾祺被称为是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和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温馨、唯美、崇尚自然的文字,亦被称为是汉语言表现力的一座当代高峰。

除作家、剧作家、散文家、书画家外,汪曾祺还有另一个头衔——美食家。他不仅能下厨房烹饪一手好美食,更能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吃的渊源、吃的文化以及每道菜用什么料、怎么做,无不用雅致、细腻的语言,描绘得头头是道、饶有风味。很普通的菜,经他的文字一摆布,不仅没有了油腻的烟火味儿,还直接延伸到了审美境界,《口蘑》、《萝卜》、《五味》、《豆腐》、《干丝》、《家常酒菜》、《故乡的食物》……他是一位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化之间的距离拉得最近的人。

汪曾祺喜欢逛菜市场:“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汪曾祺的很多菜来自想象力,尤其是“塞肉回锅油条”,他自己都认为可以申请专利。把猪肉馅塞入油条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肉馅已熟,嚼之极酥脆,闻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他总结了两条至理名言:一是粗菜细做,这是制家常菜的不二法门;一是荤菜素油炒,素菜荤油炒。

我多次享用过汪老烹饪的美食,记忆最深的是两次给他过生日。

1995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汪老75岁生日,我们在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授何镇邦先生的带领下,选了一大束由康乃馨、玫瑰、满天星组成的鲜花,前去为汪曾祺过生日。

按过汪老家的门铃,一位银发闪亮、肤色白皙,称得上十分美貌的老太太出现在我们面前,她的言谈举止和随意流泻的高贵气质,均散射出一种魅力。何教授说:“汪夫人的风度曾迷倒过许多人,在文学圈子里她有一个雅号叫‘伊丽莎白女王’是铁凝取的。”

大家谈笑间,汪老不声不响地从厨房过来,好大一会儿都不说话,一双眼睛却明亮如灯地将来客照了个遍。偶尔出其不意插一句话,幽默风趣,等大家笑的时候,他便扔下大家又去厨房关照正在蒸煮的美食。

汪老慢悠悠地把一碟碟凉菜、热菜,从厨房里端到大屋的圆桌上,拌菠菜、拌干丝、拌里肌片、腌香菜炒肉末、配有青红椒丝的清炒豆芽菜、东坡肘子、水煮牛肉、鲈鱼、烧土豆等等。那道鲈鱼给我的印象最深——一条大全鱼,上面却网着一层厚厚的肥猪油。汪老见我面带难色的样子,“哈”地笑了,说:“这么肥,吓住了吧?”我连连点头。何镇邦老师说:“汪老的这道菜,玄机藏在下面呢,上面的肥油是不吃的。”随后,汪老亲手揭掉上面厚厚的猪油,下面的鱼,肉色白嫩,香气扑鼻,食之更是鲜美无比。这是汪老的拿手好菜之一,也是我有生以来吃的最好吃的鱼。

见我连吃了几块烧土豆,汪老回忆起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马铃薯研究站劳动改造的那些年,“神仙过的日子,因为田野里的土豆比超市里的有趣得多”!马铃薯开花时节,他趟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之后,又画马铃薯的叶子。待马铃薯陆续成熟,他就开始画薯块,画完埋进牛粪火里烤熟吃掉。那些年,他画过吃过的马铃薯多达40多种。

1996年元宵节,汪老刚搬进儿子让给他的一套新房,尚未通煤气。我们陪汪老夫妇吃了一桌子凉菜:拌萝卜丝、松花蛋拌豆腐、拌白菜心、拌黄瓜等;荤菜凤尾鱼、盐水鸭、酱牛肉等,都是从超市买来的。值得一提的是拌萝卜丝,细而均匀的刀工,可与酒店厨师一比高低,青红嫩白,颜色可爱诱人,食之脆生生的,非常爽口。我忍不住仔细向汪老讨教做法,后回家实践,虽不敢与汪老的手艺媲美,但也成了我至今喜欢的一道凉菜。

汪老喜欢给家人和朋友们做菜吃。每每菜上桌后,他自己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或喝酒,开心地看着客人吃。他说:“我最大的乐趣还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很高兴,盘盘见底。”为此,他还专门写过一首小诗: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美籍作家聂华岑夫妇以及台湾作家陈映真等诸多文人雅士,都曾享用过汪老的美食,这也是他“美食家”称号传遍海内外的原因。

汪老为家人做菜,极尽用心。劳动改造的日子,他在坝上草原采到了一朵很大的蘑菇,细心晾干保存起来,春节背回北京,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盆非常鲜美的蘑菇汤。那是爱的汤,更是给全家带来惊喜欢乐的汤。

他的小女儿汪朝曾说:“我爸爸在家里只有两个任务:写美文与做美食。”无论是美文,还是美食,汪老都用他澄明温暖的心境,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值得弥久怀念的美和醇厚、回味悠长的韵味。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柴杨]

标签:美食 汪曾 马铃薯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