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书福论战王小川:火箭学与二进制的碰撞


来源:时间线杂志

很多互联网公司并不代表技术至高无上的堡垒,他们的竞争力在于利用内部、外部的技术体系,打造出色的用户体验。”  汽车公司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并非尖端技术的比拼,而是两种产品开发理念和工作方式的竞争。

昨天下午杭州雪花纷飞时,时间线君在温暖如春的北京,望着雾蒙蒙的远方,感慨了一下你们地球实在太不安全了,然后转身走进了一个叫国际汽车安全高峰论坛的会场。

时间线君到这里来,主要是来听听汽车狂人李书福和清华理工男王小川的对话。最近互联网要革命汽车业是最热的话题,Tesla 的故事、谷歌无人汽车的理念满天飞,这次也算听听接地气的讨论。

王小川先讲了一个故事,某著名汽车公司希望在车里内置搜狗输入法,但双方的开发节奏实在是不合拍。2008年签的协议,最终要在2010年下线出厂的车里面安装。

王小川说,这是让我很崩溃的一件事情,从此就对与汽车公司合作有心理阴影了。他希望能通过出色的互联网服务,倒逼汽车公司加快改变,主动找互联网公司合作。

现在谈到汽车公司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生存,总会谈到电子技术、互联网服务快速迭代的挑战。但其实这只是这两类公司之间巨大差异的一个具体表现。本质在于汽车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有着完全不同的产品开发理念。

从李书福对智能汽车的理解中,你就能感受到这种理念的差异。

昨天的对话中,还是看得出来李书福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和愿意自我革命的态度。他认为王小川的倒逼理论,就是互联网公司要革汽车公司的命。李书福说:“倒逼可以把人逼死、把企业逼垮,其实就是革命,只不过是个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当年一句“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让李书福闻名天下。他昨天是这么描述未来的汽车:一定是四个轮子加一台计算机,然后加上一大堆电池。

随后李书福谈了很多发动机小排量化、电驱动化和自动驾驶智能化的趋势。他觉得未来的汽车将会由电脑接管,减少人为影响因素,从而实现真正高效和安全,即所谓的智能汽车。

对李书福来说,无人驾驶技术需要互联网,但不依赖互联网,最重要的是汽车中的电脑拥有应对各种复杂路况的能力,它自身足够聪明。

听完李书福对智能汽车的分析,时间线君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他的目标是让每一辆汽车变成一个超级电脑,不过这跟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思维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其实代表了很多汽车公司的真实想法。你会看到沃尔沃、奥迪、奔驰、福特等很多公司都在努力开发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

他们竭尽全力把汽车的硬件性能提升到极致,认为这就是与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对抗的方法。

这样的产品开发理念有两个特点。第一,召集大批工程师为某个大项目集中开发,通常用几年时间发布一次产品;第二,除了一些小规模用户调研外,主要由公司高管和少数工程师定义产品的功能和体验。

而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开发理念则是,第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尽可能把用户行为数据化,然后根据分析用户数据来决定如何定义产品功能和体验;第二,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快速迭代产品,不断寻找用户需求痛点去解决。

之前在科技行业,传统科技公司与互联网公司在产品开发模式上,就曾经发生过类似的碰撞。就像微软会耗费几年时间开发出新版本的Windows,而谷歌则随时修改自己搜索引擎的代码,优化自己的搜索结果,提高用户体验。

当然,由于汽车产品的复杂程度,其开发模式与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模式融合到什么程度,这里还有不少争论。但仅把互联网公司进入汽车行业的威胁,理解为尖端技术的竞争,是有一些误解的。

就像王小川所说的那样,互联网并不是代表着智能化、自动化的尖端技术。这并不是科技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所在。

很多互联网公司并不代表技术至高无上的堡垒,他们的竞争力在于利用内部、外部的技术体系,打造出色的用户体验。

所以说,汽车公司对Tesla 现象的讨论,如果仅仅停留在纯电动技术层面,也是不够的。Tesla 代表的是一种产品开发理念。

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在论坛上就说:“我觉得Tesla 的魅力一半在电动,还有一半在于实时在线的架构和体验。”

汽车公司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并非尖端技术的比拼,而是两种产品开发理念和工作方式的竞争。

像Tesla 和谷歌这样的公司,正在努力理解、吸收汽车行业的产品开发模式。有没有能力调整自己传统的模式,来适应全新的时代,这点对传统汽车公司而言至关重要。

相关新闻:

标签:王小川 互联网公司 谷歌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