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农村小规模学校困境:教师称等下课等工资等退休


来源:中国青年报

1月7日,河南省焦作市,太行山南麓的一个小学里,因为工厂搬迁,原本几百人的学校,现在只剩下5个学生,但3位老师依然没有放弃,坚持授课。CFP供图(资料图片) 张平原是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一所农村小学的

小规模学校要从内部想办法

“我们坐遍了交通工具,摩托车、公交车、大巴车、动车,没赶上当天的火车,在成都住了一晚才到。”从河南信阳赶来的郝堂村村小校长杨文平认认真真参加了整个年会以及各个讨论会,感觉收获太大了:“认识了一批全身心从事农村教育的新朋友,对小规模学校优势的理解更清晰了。”

此外,她还准备申请“一校一梦想”公益基金。郝堂村小有许多寄宿的孩子,杨校长希望能筹集资金给学校安装一套监控设施。

杨文平这个想法是受同来参会的一位同行——河北省邢台市南陈村小学副校长尹文明的启发。南陈村小学有100多个学生,一直有两个问题困扰着全校师生:一是由于井深不够,饮水不卫生,重金属超标,师生都是自带水或者买瓶装水;二是两层的教学楼只有一层有暖气,一入冬,二层的教室只好关闭。

今年,尹文明通过感恩基金会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合作的“一校一梦想”项目,利用微信顺利筹到资金,分别解决了两个老问题。此外,尹文明还通过阅读类的公益基金会,为学校争取到一批图书。

在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的同时,“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村委会对小学更重视,更支持。周围几所小学也有所触动,开始联络各方社会力量,开展各种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尹文明说。

不过,他也提到村小的发展既依赖教师的信心,也有赖于家长的信心,要办出特色,才能让家长把孩子留在村里读书。

甘肃平凉市的农村校长是年会的积极参与者。该地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100人以下的农村小学占到全市农村小学的71%,20人以下学校也在不断涌现。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们因地制宜,推行小班复式教学;面对师资不足的现状,实行教师“走教”,开齐音体美课程,“小而美”的特色学校不断增多,回流到乡村读书的农家子弟也越来越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此评价:“过去总讲学校如何获得外部支持,现在小规模学校也要从内部想办法;过去教育问题总是从城市角度想办法,现在要从基层想办法。”

小规模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形态

50多个山村小学的学生,受邀到德国柏林参加音乐节的演出,旅费是校长向社会募捐而来的。获奖归来后,他们专门举行了汇报演出。来自台湾的小学校长林蓉仪与大家分享了这个微型学校的独特经历。

林蓉仪曾在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任教,开始面临着与内地学校一样的压力。办出特色成为林蓉仪的目标。她从外面请来老师,又聘请了巴西桑巴舞的专业教师,将当地的布农族舞蹈与巴西桑巴舞结合起来,变成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布农·桑巴”。

林蓉仪校长介绍,因为少子化,2014年全台湾小学生比2010年减少26.7万人,学校也在逐年递减,12个班以下的小型学校占到全部小学的三分之一。台湾班级人数以前大部分是40多个孩子,到2014年,班级平均人数降到23人,而在远偏乡村也有一个班级一个孩子的极端状况存在。

其实,小班小校在世界各地都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形态。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瑞典30%的人口居住在人口低密度区,小规模学校非常普遍;芬兰的小学生数量不断减少,偏远农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许多国家有专门保护支持小规模学校的法律:美国在2000年12月出台第一项专门针对农村教育的联邦政府拨款法案,即“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其中包括“小型农村学校成就项目”和“农村低收入学校项目”;韩国曾出台《偏远地区、岛屿学校振兴法》,旨在通过立法,为处于交通不便地区的人们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刘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项目专家,她在年会上给大家介绍了近两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印度等地所做的农村学校改进项目。经过这些实践和研究,刘静认为,学校改进的动力一定要与国家政策和地方需求相结合,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与自下而上的需求,相互结合才能形成改变的动力。

研究者的观点与实践者的体会不谋而合,林蓉仪告诉大陆的教育同行们:“我们应该乐观面对时代趋势:少子化,要化危机为转机,结合当地文化,建立学校教学特色,让学校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静静]

标签:学校 农村 教师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