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15十大“有料”教育新闻 你不知道怪我咯


来源:人民网

教育从来都不是抽象的,2015年,一件件引爆沸点的有料事件儿,串连出一个真实可感的中国教育。时至岁末,我们选出 10大教育新闻,与您重温这一年,希望事件背后探讨的声音可以敲开“教育幸福之门”。 1

5、考试院与清华掐架致状元落榜

事件:8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由于江西考试院与清华大学各自划定录取分数线且互不认可,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高考理 科状元王希无缘清华大学,一本投档时,王希的档案被投档至中央财经大学,被该校正式录取。对此,江西省考试院方面则强调,清华大学“发函的时间太晚”,为 此,甚至“恨不得去教育部告清华一状”。

热度:★★★

清华大学和江西考试院的分数之争,导致状元落榜清华,是高招史上闻所未闻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件被报后,一周内新闻转发量近1500篇。

声音:

要想有效化解类似这样的“分数线之争”,避免出现“神仙打架、考生遭殃”、“考生的权益无法保障”局面,根本的出路还须从源头上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高考制度,逐步革除其“分数至上”、“行政化”等不合理积弊。

——大河报

状元落榜,错在清华,清华招生组人员承诺一定录取王希,已经违反教育部禁令,这是高校变相抢夺生源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暗箱操作。

——钱江晚报

6、南昌大学简称“南大” 引争议

事件:7月2日,微信公众号“侯印国老湿”推送了一篇题为 “《南昌大学章程》明确简称‘南大’,南京大学师生怎么看”的文章。文章引述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上的部分讨论帖指出,官方的校章是正式文本,南昌大学此举颇有不妥,南京大学已就此事向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请求协调。

热度:★★★

该事件由微信公众号推出后,《南京晨报》、《新华日报》等新闻媒体介入报道,使得事件传播由自媒体平台升级为全媒体传播,仅凤凰网单条播报即有超过5万人参与讨论,新闻跟帖近2万条。一周内新闻转发量达1301篇。

声音:

高校简称重名实属正常,所以也不必多虑。但为什么突然之间会成了问题呢?其中原因诸多,具体说来,要么就是为了招生需要,要么就是为了社会认知,要么就是为了品牌宣传。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益驱动延伸而来的名利之争。

——《新京报》

简称之争没有涉及太多的历史之争,更多的是本土性、地域化的称谓上升到“正式文件”之后带来的争议。这样的争夺可以更加激发学生与校友对于高校认同,从这 角度出发,争名并不矫情,反而值得鼓励。只不过,形成对母校的认同,不仅仅需要关注名字,关注历史,更需要关注当下历史的创造。

——《南方都市报》

7、山东一小学取消低年级数学课引争议

事件:数学一直是我国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标配”课程,而山东聊城市嘉明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从2013年起便取消 了一、二年级的数学课,该校校长李志猛表示,“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还比较差,过早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并不必要,甚至是种负担。”而他们将采用“玩数学”的 概念,开设数学活动课与展示课,让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做游戏,从“玩”中学习数学。

热度:★★★

此新闻微信阅读量达数十万,一度成为微博热门讨论话题,媒体转发量近1200条。

声音:

这其实还只是一所学校的探索,应该给学校探索的自由,就算这所学校探索成功,也不意味着要把这种方式推广到其他学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不强,学习数学吃力”的背后,反映的不正是教学难度超前,课程设置违背规律吗?玩数学、延迟学习等固然可以让孩子摆脱过早学习数学带来的挫折感,但依旧无改整体教学难度偏大、实际意义不大等弊端。

——南方都市报

8、苏州大学一元奖学金引争议

事件:这场舆论风波缘自苏州大学学生的一则吐槽网帖,帖中称苏州大学校级奖金金额只有象征性的1元,不如不发,引发 众多学生跟帖支持。因此,“一元奖学金”成为网络热词。公开报道显示,苏州大学为转变学生以“获得奖金”为目标的求学观念,将各个学院的奖学金金额统一为 象征性的一元钱。

热度:★★★

奖学金作为一种教育福利,关乎学生利益,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网友们对江苏大学的这一举动发表了观点。一周内对该事件的报道文章达1021篇。

声音:

一元奖学金带来了独特的意义,它鼓励学生们走出去看世界,而非仅仅强调比拼学分绩点、为加分而加分的课外实践。这不可不谓之为一种进步。

——中国科学报《别急于否认“一元奖学金”》

“一元奖学金”引发大量学生吐槽,说明政策转变过程中,校方并未事先调查学生意愿,也未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不排除由少数领导想当然拍板决定的可能性。再者,“奖学有金、求学不纯”的逻辑荒唐。

——《华西都市报》

9、高校开了"青春无悔课",要求女生拒婚前性行为

事件:11月上旬,西安某高校开设了一门“青春无悔课”,要求女生填写承诺卡,并宣誓拒绝婚前性行为。对此,有学生 表示:“非常不开心,觉得学校管得太严。没有人有权站在道德制高点对我们的尊严进行践踏。”也有学子表示:“理解学校为学生好的做法,但这样显得学校非常 out。”还有部分学子表示赞同学校的做法。

热度:★★★

近段时间以来,高校奇葩课程不断,《高校开了“青春无悔课”,要求女生拒婚前性行为》经新闻媒体报道后,文章在朋友圈迅速传播,阅读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一周内媒体转发量近1000条。

声音:

既然上课的学生有男生、女生,又为何只要求女生签,而男生却不签?学生承诺拒绝婚前性行为,这就能让青春无悔吗?这些问题都该是学校或学院在论证课程时要涉及的,进而会为开设课程树立基本规范,把高校自主开设校本课程纳入正轨。

——熊丙奇

10、婚育状况影响女研究生求职 单位:已婚已育立马收

事件:12月6日,媒体报道《女研究生求职看身孕 招聘单位:已婚已育立马收下》的新闻,采访中企业称:“如果能力水平一致,看婚育状况就是比较重要的评判标准了。已婚已育的在读研究生,我们现场招下来, 马上要了。”这一报道:让“先生孩子再就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各方人士纷纷讨论女生在校生娃的利弊得失。

热度:★★★

二孩政策可以说是今年最热的话题之一,一条《婚育状况影响女研究生求职 单位:已婚已育立马收》的新闻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先生娃娃再就业”这一话题的讨论,微信朋友圈关注量高达10万以上,一周内媒体转发量近1200条。

声音:

在就业市场区分“已婚已育”和“未婚未育”,如此把戏,不过是让女人“窝里斗”,男生的就业特权则毫发无损。

——南方都市报《企业为何爱招“已婚已育”女生?》

 

说明:热度是依据一周内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量和转载量的统计,由高至低排序。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鹰眼舆情观察室。

[责任编辑:李静静]

标签:教育 新闻 有料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