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专家支招:你可以这样带孩子看博物馆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卸下博物馆的“高大上”:你可以这样带娃看博物馆 资料图 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各种免费参观博物馆的大好福利也如期而至。我们可以如何打破博物馆“高、大、上”的传统印象,尝试

◆家长随想◆

打开那扇通往自由的门

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当画家吗?当然不一定。学画是为多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不学画的也可以欣赏画。对我而言,带孩子进美术馆、音乐厅,其实是为了一种自由。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禁区,希望他们长大以后,穷困的山区可以住,街边小摊可以坐,万人演说可以讲,高雅场合也能自如。这是一个妈妈很奢侈的妄想。

我们常希望人生的经验更加丰富,而艺术馆无疑能大大拓展我们的人生体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和别的地方的人如何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同样题材在不同的时代与画笔下,可以有如此多的呈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艺术家在生命和美学里永不止步的探索追寻。我们可以看到,在画框之内,世界的意义竟然可以颠覆、歪曲和延伸。

我带孩子进美术馆,不只是为了眼睛享受,所谓传统的“陶冶情操”。我更贪心一点,是希望在他们将来的生命里,打开一扇通往自由和无限的门。是否穿越是将来他们自己的事,不过希望他们会对艺术有尊敬亲近之心——得知道,世界还有另外的样子。

现在很多父母有带孩子看艺术品的意识了。我自己在博物馆里很多事儿,经常观察那些带孩子的家庭,甚至会给父母出主意,跟孩子随便说几句。

大多我遇到的父母跟小孩子讲得最多的话是:“快看快看,人家画得多细啊!”再有一半会加上:“你也好好学学。”大多父母还会本能地指点画面的细节让孩子去看。

我想建议说,请家长们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与其煞有介事地跟孩子念念导览上的文字,当做权威知识来让孩子听,不如跟孩子一样,放下姿态,不懂就是不懂,不觉得好就是不觉得好。如果你自己觉得“人家画得真细”,感慨并讨论,就很好,不用非要孩子跟着你的思维方式,跟着你的手指头去看。

真心想给孩子介绍更多文史知识,就必须提前做准备。不做准备而去,又确实不懂艺术的话,我们跟孩子就是平等的游览小伙伴。

请孩子不要大声喧哗,是博物馆基本礼仪,可不要因此扼杀孩子讨论的欲望。他们的问题可能很奇怪,很不“艺术”,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来一次美术馆,发现了古代人衣服没扣子而是系小带子的,往大了说也是人类学知识吧。如果记住了展线当中是有安全出口的,往大了说也是建筑设计的知识吧。

勇敢地、开放地、尊重地跟孩子一起讨论吧。在博物馆里,我时常遇到孩子问家长问题,家长根本就装没听见,彻底忽略。我理解这些家长可能是不好意思对高深的知识乱加议论,可是,我们带孩子来博物馆,不是为了敬畏,是为了亲近的,如果自己不放松,很难把孩子带进门。我们的教育里已经有太多的标准答案和权威知识,就让看画,变成最基本的感官与知识的游戏吧。

有次面对一幅基督诞生的画,我听到妈妈在对女儿讲,你看牧羊人来看望刚出生的小宝宝。她说得对,因为她看了画的标签,说是牧羊人。可画面上呢,有一只狗,妈妈过于尊重文字标签的“知识”,特别自然指给孩子看说,你看,那就是一头羊!小姑娘有点愣,盯着看了会儿,我忍不住了,跟她说,这是牧羊人带的狗,然后问宝贝,为什么牧羊人带狗呢?孩子自己想到,因为狗能帮助牧羊人嘛。那位妈妈是好妈妈,认真而和善,如果她可以突破那一点点“知识”的压力,摆脱掉“我得给孩子讲点什么”的任务,她自己也许能看出更多来。(郝燕,亲子活动专家,9岁女孩的母亲,出品制作系列亲子音乐会、儿童剧等,著有《玩是最好的教养》,个人微信订阅号:稚得其乐工作室。)

◆佳教之道◆

与博物馆亲密接触

给孩子“下套”

第一次和抱抱商量每个星期日选择一家博物馆去参观时,就遭到了抱抱的“抵触”。

“爸爸,我不想去博物馆,没有意思!”这是抱抱得知我们要安排参观博物馆后的第一句话。

我并没有及时向抱抱讲博物馆的好处,而是笑着说了一句:“随你吧!”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让孩子的抵触情绪升级,一旦如此,孩子就会对家长的安排产生逆反心理。

他转身继续看动画片《变形金刚》,我也没有继续努力劝说他,而是盘算着怎么把他骗走,想好了,就开始给小家伙“下套”了。

“你把电视机的声音关小一点儿,好吗?别影响小朋友睡觉。”

“大白天的,谁睡觉呀?”抱抱可不服气了。

“美国的小朋友啊,这个时候,美国可是夜里,不是白天。”

“你怎么知道的?我不信!”

“爸爸小时候特别喜欢去天文馆,知道了地球是圆的,知道了这个时候美国是黑夜,还知道很多星星的事儿呢。”我开始“下套”了。

“那我也想去天文馆,行吗?”

“那有什么不行呢?天文馆里有很多星星的模型,你可以在那里随便看、随便玩。你确定你要去吗?”

“我决定了!”抱抱特坚定地说。就这样,抱抱走进了天文馆,走进了一个充满了天文知识的世界。

总而言之,在去博物馆前,既不能把博物馆说得太明白,也不能敷衍了事,要在对话中使用诱  惑性比较强的语言,刺激孩子的兴趣,让他有一种“想去了解”的冲动就行了。

顺其自然“传教”

进了天文馆,抱抱就看见了金星模具的大玩具,迫不及待地冲了过去,趴在望远镜的窗口使劲往里看。

孩子都是贪玩的,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被玩具所吸引呢?关键在于家长要做什么,是要“填鸭说教”还是要“顺其自然”?我是坚持自己的“兴趣教学法”的,于是就在一边看着儿子玩,直到抱抱对这个东西没有了兴趣。

“爸爸,这是什么呀?”抱抱指着金星模具问我。

“这是天上的星星呀!”

“它怎么这么大呀?为什么我看到的星星都很小呀?”抱抱开始有了好奇。

“你看到的星星很小,是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远了。天空中真正的金星可比你看到的这个大多了,这个只是一个模型。”

抱抱一边听我说,一边东张西望,视线已经被那边的木星玩具吸引住了,还没等我说完就指着木星的玩具:“我要玩那个!”

我笑了:“去吧,自己去玩,不过要学会发现哦,小心爸爸一会儿问你问题。”

“我知道!”说完,抱抱就跑了。

接下来,抱抱玩了木星、土星、天海冥、星座图,特别是在星座图的模具中询问了爸爸的星座、妈妈的星座和自己的星座,并一一进行了查对和演示,玩得不亦乐乎。

我只是跟在他屁股后面,在他的提问下,东一句西一句地“教”着他,直到我们走出天文馆,我也没有发现抱抱是不是对天文产生了兴趣,但我知道他看到的一切都已经变成了良好的印迹留在了他的脑海里。好奇和提问是早晚的事儿,我做好回答准备就是了。

回家后的延展教育

别指望带孩子去了一趟天文馆,孩子就会立志做一名天文学家;也别指望带孩子去了一次地质馆,孩子就会告诉你“我长大了当一名地质学家”;更别指望带孩子去了海洋馆,孩子就会记住海底下的那些鱼,而忘了水中翩翩起舞的那条“美人鱼”。这都是不可能的。

那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随时观察孩子在博物馆里都对什么产生兴趣了?对什么关注过?问过哪些问题?对什么没有兴趣?然后结合孩子在博物馆的具体表现,回来以后给他一些正确的引导和梳理。

从天文馆回来当天晚上的自习时间,我选择了《天空和地球》,然后一个人靠在床头上看。

抱抱很快就发现我没有例行公事地预习着他的《米老鼠》:“爸爸,你看什么书呢?”“我在看一本关于天文知识的书,《天空与地球》。”我如实回答,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引出他对白天参观天文馆的回忆。

“书里有火星吗?”

“有啊,还有好多好多你在白天看到的星星呢!”我进一步勾引抱抱的馋虫。抱抱扑到了我的身上:“我和你一起看,今天不讲《米老鼠》了。”

“看书和参观天文馆不一样的,不能跳着看,更不能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要一页一页连着看。你确定了吗?”这个时候一定要把孩子套牢。

“我答应你!”

我让抱抱坐在我身边,从宇宙开始,讲了宇宙、太阳系,讲了太阳的日珥、日冕层、太阳的行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边讲一边问抱抱一些简单的问题,调动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巩固着他参观天文馆时得到的知识。

那天,我讲的不多,一是怕孩子记不住,二是怕抱抱听着听着就烦躁了,就将书放下后给抱抱讲了《米老鼠》,然后睡觉。

我清楚地记得,有关日珥,我讲了两次;有关日冕层,我只讲了一次。在地质博物馆抱抱脱口而出说“日珥”和“日冕层”时着实让我和他妈妈大吃一惊。看来,我观察孩子的兴趣点时还是找到了路子,讲书时更是找到了他的兴趣点,这就足够了。(崔伟立)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翟婷婷]

标签:孩子 博物馆 专家支招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