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学宿舍熄灯制度引激辩:过半调查者想废除


来源:新京报

清华大学(招生办)美术学院大三女生李叶可制作了一系列海报质疑清华宿舍熄灯制度。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清华等高校就已实行宿舍熄灯制度,北京有很多高校都实行宿舍熄灯制度,且“熄灯”即“断电”。

熄灯并不一定就代表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就能有一个好身体。学生要是不想睡觉,熄灯断电也不能阻止他们,电脑、手机、ipad,有上两样差不多就能熬到天亮了。这种政策反而给真正需要用电的学生造成不便。我认为根本上是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其自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强制性管理是简单粗暴的。

四辩: 阎凤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我比较倾向不要采取这种简单的“一刀切”的方法来进行管理。首先,大学生是成年人了,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管理,可能牺牲的是其他人的利益。其次,国内还有一些大学是不熄灯的,那么他们是不是就出现严重的宿舍问题了,学生是不是就出现大问题了?我看一些不熄灯的大学城,也没有出现这些情况。所以,出现问题就要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宿舍矛盾可以用劝告、订立契约的方法来解决,并不一定要用这种熄灯的方式。

熄灯不睡做什么

高校的宿舍熄灯制度至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一直存在着,对住集体宿舍的大学生来讲,熄灯之后的卧聊也成为很多人大学时代的美好回忆。那么,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在熄灯之后都做什么呢?

50年代

熄了灯就睡觉

1955年,朱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在他的印象里,那时的北大就跟军队似的,有着比较严格的作息时间。“10点半熄灯,6点起床,6点半吃饭……学校对于时间都有严格规定,学生都要遵守,无一例外。”朱先生说,熄灯之后宿舍的人就都睡觉了,很少闲聊。

而同样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黄汇女士,也记得那时学校里有作息时间表,晚上10点熄灯,不过她经常“开夜车”,到晚上12点多才回宿舍。

“我们那时候不是学校统一熄灯,学校打铃之后,学生们就把宿舍的灯都关掉了,很自觉。”黄女士回忆,她“开夜车”都是因为白天做不完作业,不得不在晚上加班加点。以前的图书馆和建筑系的楼里都可以“开夜车”。“写完作业之后,我们就轻轻地走进宿舍楼,回去就直接睡觉了。”

80年代

每晚都有“卧谈会”

到了80年代,大学里依旧有熄灯的规定,而且除了熄灯,还有很多约束。“不许谈恋爱,不许留长发,不许穿奇装异服,比现在的大学约束更多,但学生们也都被压制惯了,很少有反抗的。”严先生1981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住进了6人间的宿舍。“我们那时候晚上10点半熄灯,一个星期出两次早操。”

严先生说,那个时代生活条件还比较差,多数学生在家也都没有自己的房间,所以住集体宿舍之后,大家也很习惯,都相互迁就,宿舍里一般也不会有很多矛盾。“那个时代,人们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不过,那时熄灯之后最有趣的就是卧谈会了。“10点多睡觉,谁也睡不着。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刚入学时就各自谈谈家乡的事情,随着彼此熟悉,谈论的话题也逐渐深入,谈专业,谈理想,谈女生。卧谈会似乎成了每天晚上的节目。开始谈论时,大家都比较热烈,慢慢地说话的人就开始少了,最后大家就带着笑意进入了梦乡。”

00年代

网聊、游戏开Party

石建华2005年考入北京某高校中文系,他上学时笔记本电脑在大学生中间已经比较普及,到了大一下学期,基本上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让石建华印象深刻的是,到了晚上10点多钟,宿舍的同学基本都从外面回来了,然后每个人坐在自己的床上,打开电脑,上网、打游戏或者看电影。有时各干各的,有时也会聚在一起。

熄灯之后,大家继续对着电脑,脸在黑暗中闪着光。“可以说熄灯之后,大家才开始活跃起来。附近宿舍的门都敞开了,只有台式机的同学这时就会跑过来串门,找个同学一起聊聊天,或者看看电影。还有的学生拿电脑到一楼的大厅去看,有的学生则会去水房洗衣服。”

大概到了一点多,宿舍同学开始陆续去洗漱,已经躺下的同学则开始找人聊天,一般到两三点,大家才会都睡觉。

“我们宿舍的人大都睡得比较晚。我下铺的同学,一直想早睡,但别人不睡他也睡不着。后来他主动申请调出去了。”

石建华回忆,熄灯后他们曾经在宿舍里开party,大家用笔记本放着音乐,又唱又跳,一起把酒言欢,不时还会有其他宿舍的人加入。最后,因声响太大惊动了楼管,被迫叫停。

“我们宿舍有好几个足球迷,有一年欧洲杯,他们预备了三台电脑,半夜爬起来看球赛。虽然想尽量保持安静,但看到精彩射门时,还是忍不住喊出声来,最后睡觉的人也都被吵醒了,索性就和他们一起看到天亮。”石建华说,这些听起来不靠谱的事,却成了他大学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相关新闻:

标签:熄灯 宿舍同学 大学新生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