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除了刷分 中国学生拿什么去叩美国名校大门


来源:今日早报

急剧增长的申请人数有如蝴蝶振翅,引起招生方式的一系列变化:语言门槛提高、面试高校增多、作文重要性提升、新增会考成绩。”  事实上,来自中国申请人数的激增,已引起美国高校招生方式(门槛)的各种显性变化。

建议一:

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美国一直崇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角度评价学生。”他说。不过,多元化的中心是,“真实的你,你之成为你的各种特质。”

可事实上,叶笑凡发现,“不少学生找不到‘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最关键的恰是,“Be yourself”。去找“自己”,发现自己,展现自己。相对于“杂乱无章的活动经历”,叶笑凡更愿意看到学生,“其他什么都没做,只是一直在观察一窝蚂蚁。”

建议二:

参加与兴趣及发展相关的活动

相对于刷高分,“气质与真正的能力更重要。”朱晨静建议,高一起,就可多维度准备。“真正去参与一些活动,而不是编造。”

活动经历,应与个人兴趣特长或是今后的专业方向相关。一位申请生物专业的学生,高二整个暑假,都在杭州动物园,观察猩猩母子。“如果他高一就去,高二继续观察做后续报告,那就更完美了。”朱晨静说。

建议三:

积累人文素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受美国高校重视。因为,“人文素养,更可见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路。”朱晨静说。

她建议,“平时多看时政、历史与社会方面的书。”

建议四:

美东西学校、公私立学校有别

在美国,各校个性迥异。

“一般来说,东部的学校传统保守,西部的学校更开放,有创新精神。”朱晨静说。“公立学校,相对更重视申请者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能力。私立学校,则更注重申请者的特性,比如,领导力、沟通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叶笑凡透露。

“这与学校办学的资金来源有关。”叶笑凡认为。公立学校,受各州的政府财政支持,“更爱应用型的人才”;而私立学校,全赖校友捐助,“得看到毕业生今后有潜力和意愿捐助学校。”

相关新闻:

标签:美国名校 评价学生 美国高校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