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鲁迅《风筝》“飞”出教材:超七成网友反对


来源:大河网

核心提示|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大变脸”,鲁迅的《风筝》“飞”走了。”  在刘宏志看来,把一些语言优美,却没有任何意义的美文放进中小学课本才是不合适的:“中小学课本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字句,更是视野。”  对于目前学生普遍反映鲁迅文章读不懂的问题,刘宏志分析,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教师。

反对的表示是经典,不应删除;赞同的认为太深刻、不易懂

核心提示|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大变脸”,鲁迅的《风筝》“飞”走了。昨天,这一消息在网络中引发网友各种吐槽。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大有人在。在新浪网进行的调查中,截至昨晚7时24分,共有24398人参与投票。其中,71.5%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20.9%网友赞同,觉得鲁迅的文章内容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太深刻了;7.6%的人“无所谓”。

那么,河南人对此怎么看?记者进行了调查。

【赞同派】

中学教师:内容太深刻,初一学生不易懂

“鲁迅作品当然是经典,绝不会就此消失,需要每一个人学习,只是适应的人群不一样。”省实验中学语文老师夏文心认为,此次鲁迅的文章淡出课本,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其背后隐藏的深意,以及文章发展到后段章节展示出的情感,孩子们想要真真正正完全学懂还是很不容易的。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确实难度较大。”

郑州市第八中学语文老师展志华也有相似感受:“原来在初一阶段为同学们讲解《风筝》的时候,确实有同学反映感到费解,我们老师讲起来也感觉吃力。毕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而鲁迅文章的时代背景、时代特色非常鲜明,和初一学生生活的环境、对生活的理解差距还是很大。”

新生代作家:可以在泛读课程中推荐

对于鲁迅文章离开初一上册课本,“80后”著名河南籍作家南飞雁并不感到意外:“鲁迅先生的创作时期处于白话文刚兴起之时,遣词造句都与现行白话文有很大差别,很多学生阅读后理解字面意思都难,再去面对其后深层的含义就更显艰涩难懂。别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在20年前我上学的时候,我身边的同学,甚至当时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把鲁迅先生的文章喻为‘难啃的骨头’。”

同时,南飞雁也给出了建议:“是否中小学生也能像大学中文课那样,也有自己的泛读课程,教育部门适时地在泛读课程中为同学们推荐鲁迅先生的文章,为那些喜欢鲁迅的孩子提供更多途径、更多选择。”

【反对派】

大学老师:要在孩子心中从小埋下文学的种子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宏志认为,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放在中小学课本里,学习文章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就知道鲁迅这个名字。“很多人对于文化思想的接受就是从小通过教材中出现的文章和人物得来的。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会为少年的思想埋下种子,他们会记住有一个人叫鲁迅,未来当他们到达一定的年龄,记忆中鲁迅的名字和作品会浮现,引导他们去找更多鲁迅的作品阅读,甚至去研究鲁迅。这时从小埋下的种子就生根发芽了。”

在刘宏志看来,把一些语言优美,却没有任何意义的美文放进中小学课本才是不合适的:“中小学课本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字句,更是视野。”

对于目前学生普遍反映鲁迅文章读不懂的问题,刘宏志分析,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教师。“不要说中小学生不理解,其实中小学老师也不一定理解鲁迅。很多老师口中讲述的鲁迅是被意识形态化的鲁迅,是僵化的、不可爱的鲁迅,但鲁迅本人是一个极其丰富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毛病,他总在不断批判他人的同时反思自己,是一个在动态进程中始终保持开放姿态的自由斗士,完全不是僵硬的人。鲁迅背后的复杂性最是生动。”

相关新闻:

标签:风筝 鲁迅文章 鲁迅的文章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