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基础教育国际化引热议家长担忧孩子应试能力


来源:南方日报

外教在给学生上物理实验课。 资料图片 前些年,虽然留学低龄化曾屡受质疑,而今天,国际化教育在国内却不断升温,于是在“家门口读国外名校预科”成为许多人的选择,不仅民办教育纷纷与之接轨,就连公办中学

高中国际班是国际化速成捷径?

陈校长认为,基础教育培养的是人性,而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人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基础教育事关人的终身发展,更应该引进国际化的教育方式,中西方理念融合来塑造培养人性。

旅美学者高钢在他《遭遇美国教育》一书中这么写道: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太遥远了,更不要说将来能胸怀世界。

然而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每年递增的出国留学人数反映了社会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国际班的出现,一方面给了中国学生选择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倒逼中国教育制度从基础教育入手改革。”著名教育学家熊丙奇主张。

“教育早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成为一种国际化现象。”广州华美中英学校副校长陈峰说。

“在一定程度上,基础教育比高等教育有更强烈的国际化需求。”陈校长认为,基础教育培养的是人性,而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人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基础教育事关人的终身发展,更应该引进国际化的教育方式,中西方理念融合来塑造培养人性。

如今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使得高中国际班在珠三角火起来,有人就认为,这种速成国际化不失为一种融入世界的捷径。

“如果只是在高中办国际班,只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水平,谈不上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做起,应该往下沉”,中大附属外语学校李校长说,如今一些教育机构不负责任的宣传给家长和社会造成了一些刻板印象,认为国际化教育就是学习英语或者单纯的外教教学,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确实,记者在广州一些中学的国际班感受到,国际教育只不过为了“洋应试”。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表示,公立高中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是要借此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高中办学多样化特色化,培育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最终让我国的高中教育能够“走出去”、国际化。

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升学的需要,学校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语言和国际课程的学习上,对出国留学没有影响的国家必修课程,无形之中被忽视了,导致国家的教育方针难以得到贯彻。到高一下学期,一些国际班文化课程都停下来了,学生都在突击准备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问题在于,尽管没有完成规定学时的国家课程,但学生最终还是能够通过会考,拿到高中毕业证书。”有关人士表示,“为了上国外名校一些学校甚至不惜对成绩进行造假”。

事实上,放弃中方课程、追求国际课程的做法,虽然对申请国外大学有利,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曾任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招生负责人的多莉丝·戴维斯女士告诉记者:“像耶鲁、哥伦比亚这样的名校,更青睐的是有着中华文化底蕴、扎实文化基础、广阔发展空间、卓越国际视野的学生。”

记者还了解到,很多高中开设国际班的目标并不明确,多是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挣钱、赢得名誉,或者满足社会需求,较少考虑国际班的教育效益,如推进教改、课改,促进学校国际化。由此也导致这些国际班办学相对独立,国际班与普通班的师资、课程、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难以充分互通共享,国际班的优质资源无法在全校形成辐射。

■周刊速评

基础教育国际化:

知易行难

刘茜

美国移民服务局数据显示,今年投资美国的移民中,中国人占了3/4。而此前中国招商银行和贝恩资讯公司联合进行的一份调查称,中国约60%的“高净值人士”,不是在考虑投资移民,就是已经快完成移民手续了。这些富豪海外投资的目的中,子女教育因素占50%。他们大多考虑让孩子接受高中甚至初中及以下教育。中国是一个重视基础教育的国度,那么为何富豪们还是为子女教育揪心?

有专家分析中国的基础教育,一是没有选择空间,所有学生不管有无兴趣,都必须学习中高考所考的科目,而在美国、加拿大,中学实行学分制,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学习。二是课堂教学实行灌输式教育。与之相反,美加等国的课堂教学大多采取交互式、探究式。三是教学理念和内容陈旧。这位专家曾到国内一所中学参观,当地政府投资1000万元建有一间现代化实验室,可从来没有对学生开放过。主要是因为考试不考实验操作,学生只要熟练背记实验步骤即可。而在美加,中学生做实验必须自己设计,如果只做书本上的验证性试验,是很难得到高分的。

因此与国际不接轨的基础教育足以让有条件的家庭选择国外教育,这也是低龄留学越来越普遍的重要原因。尽管大部分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工作,但从小就跟随父母移民海外的新留学群体,他们更可能选择移居海外。

如今中国的经济正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大潮之中。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需要国际化人才。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可以让孩子选择海外教育成为国际型人才,而没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只能接受现有教育环境,落伍于时代吗?

我国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遭遇各方阻力,进展缓慢。

据了解,广州高中阶段的国际化教育已经有二三十所学校在做,但从小学初中阶段做国际教育的还非常少。而从最能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国际化教育更应该从小开始。因为国际化基础教育,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通过引进西方的优秀教育模式,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兼容东方的古老智慧和西方的科学精神。

然而我们看到,基础教育国际化做起来确实很难,很多高中国际班的负责人也表示,最大的困难便是师资问题,更不要说是中小学。

尽管这些名校给国际班安排的中方教师都很优秀,但大部分教师没有留学经历,再加上长期从事高考教学,忽然面对兼具中西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要实现双语授课,还要将中外课程融会贯通,这对很多英语能力不够的教师来说很难适应。

另外,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如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学校评判教育国际化的指标是什么?国际课程应如何引进、改革和使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与本土化课程相结合?如何应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现行办学体制、学生评价机制、管理模式和价值趋向的冲击等等。

相关新闻:

标签:教育 国际 孩子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