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名医李翰卿:精析夹杂 小剂解危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李翰卿(1892年—1972年),新中国成立前就被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1957年被任命为山西省中国医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服2剂后气短稍见好转,以后腹胀时加厚朴3克,咳嗽严重时加紫菀6克,治疗1月,浮肿、气短、咳喘诸症大部消失。

擅用小剂拨千斤

善用小方、轻剂起沉疴,是李翰卿学术治验的另一大特色。他常说:“用药如用兵,方不在小而在准,兵不在多而在精,剂轻亦可起重症,四两虽微拨千斤。”兹举其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肾阳虚痰饮阻滞型为例。

山西地处北方,气候寒冷,是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高发区。他总结数十年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之经验,将之辨证分为五型。笔者现以心肾阳虚、痰饮阻滞型细析之,该型证候表现为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吐泡沫痰,轻度浮肿,四肢厥冷,怯寒,舌苔白,脉沉细弱或沉细微而数。

刘某,男,55岁,1964年1月21日初诊。

患者咳喘、气短30年,用力后加重20 余年。近1年来日渐严重,尤其最近入冬以来,咳喘气短,不能平卧,心悸浮肿。经用氨茶碱、抗生素类药物无效,后改予中药止咳定喘治疗2个月亦无效。就诊时怯寒,四肢厥冷,脉沉微。

温肾化饮法治之,方用真武汤加减。

组方:附子5克,党参3克,杏仁3克,陈皮6克,茯苓5克,白术6克,白芍6克,生姜3 片。

服2剂后气短稍见好转,以后腹胀时加厚朴3克,咳嗽严重时加紫菀6克,治疗1月,浮肿、气短、咳喘诸症大部消失。

有医生不解问:如此大病重症,用药却似儿科剂量,其中机理为何?

李翰卿答曰:此等病患,多属久病体虚,因心肾阳气久虚,虽有痰嗽气喘、心悸浮肿等剧烈表现,但总属虚中夹实。故温阳补虚、化痰利湿均不宜大剂,而宜小剂、轻剂循序渐进。否则虚不受补,泻愈伤正,欲速不达,反致病情加重。

说起李翰卿善用小剂治大病,尚有更加典型的心力衰竭案例。

患者李某,因患二尖瓣狭窄症,于某综合医院实施二尖瓣分离术后,不久便发生严重心力衰竭。虽经抢救脱险,但心衰仍不时发生,半年后转入山西省中国医学研究所附院。

某医以生地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五味子15克,人参15克,当归9克,茯苓15克治之。服后约20多分钟,心悸气短加剧,咳喘不足一息,腹满浮肿更甚。乃急邀李翰卿会诊,予真武汤加减治之。

处方: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3克,人参0.3克,白术0.3克,杏仁0.3克。

服药25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即减轻,1小时后排尿1次,腹胀浮肿亦减,并平卧睡眠数小时。至次日晨,已可以自行翻身。遂照原方继服。3日后,一年来不能走路的患者竟能下床行走20余步。全方药量总共不过2克多一点,如此小量,竟能起沉疴于顷刻,医患均不明,遂求教其理。

李翰卿曰:“此患阴阳大衰,又兼水肿,乃阳虚至极也,虚不受补,补阳则阴不支,补阴则阳易败,用药稍有不慎即会使病情加重。故治之宜小剂耳,取《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意也。”

李翰卿辨证精准,小剂取胜之术神矣!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琦]

标签:李翰卿 治疗 痰饮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