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建:中国如何避免生产过剩危机


来源:中国证券报

如果持续衰退是“滑落”,危机就是滑到崖边后的“坠落”。如果爆发危机,则在此之前一定会出现产能突然加速,或是需求突然萎缩,而这两种情况目前都有前兆。其三,认为中国的消费并不低,调整分配与增加消费,包括让大批农民进城,都会损害经济增长。

中国如何避免危机

我认为,中国能避免危机,但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

首先,中国的过剩是物质产品生产能力的过剩,不像美国那样是金融商品过剩,实物产品短缺。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结果是那些金融商品没销路,不能再和发展中国家交换成物质产品,危机爆发后真会没吃没喝。但中国不同,即使爆发危机也不会因短了吃喝而要了命。而中国目前70%的设备利用率本身就说明,如果把利用率提升到90%这个正常水平,即使不用投资,生产仍然能增长20%。所以只要通过调整与改革开拓出内需通道,中国经济就会重新焕发出增长生机。

其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空间,因此过剩只是相对的,是因为分配不合理。如果能够通过改革平衡好储蓄、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就能继续保持高增长。比如,虽然到去年中国钢铁产能达到10亿吨,是中国过剩最严重的部门,但是人均钢产量仍只有600公斤,而发达国家是人均1吨。中国未来20年人口可能还要增加1亿,钢铁产能再增加5亿吨都不够。所以过剩永远是相对的,是分配不好造成的。解决好了分配关系,过剩自然会消失。金融风险包括地方债的风险,也是因为实体经济增长受到阻滞而产生的,实体经济一旦有了出口,金融风险自然会化解。

最后,中国分配矛盾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体制,更重要的是因为城乡结构不合理,而城市化严重滞后是因为过去的发展政策不合理,这虽然是个严重问题,但也为今后的发展留出了巨大空间,即解决分配矛盾不仅靠体制改革,还得靠投资。因为没有投资农民就进不了城,就没地方住,没地方就业,没地方看病,子女也没地方读书。所以城市化过程就必然会带来城市建设的巨大投入。我们以前进行的救市投资,只关注了用投资扩充当前需求,拉动当前增长,却不管这些投资项目投产后产品到何处去。但若明确了城市化这个扩大内需的主要方向,再进行投资就不用顾虑投资后产能没地方发挥,因为投资是为城市化服务的,是与未来增加消费紧密衔接的,再多也不嫌多。

纠正三个错误认识

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把大规模城市化和以重构财政体系为目标,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在这个认识上如果不能统一,就只能浪费掉宝贵的调整和改革时间,坐等危机的来临。不破不立,要统一认识,以下三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就必须纠正。

其一,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了市场作用,生产过剩矛盾就可以由市场自然解决,办法就是继续以推进市场化为主要改革取向,继续向市场和企业放权。

中国自1979年以来30多年的改革,一直是在沿着向市场和企业放权的方向推进,当然到目前还有很多市场化不足的领域,但从总体看已经进入了全面市场化阶段,基本标志就是已经出现严重生产过剩,而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则是短缺。这说明,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政府与市场、企业的矛盾,转变成企业与居民和居民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而这个问题是不能靠市场解决的。比如企业继续搞活,产出增长利润也增加,但老板会把钱拿出来给工人涨工资吗?显然不会。另外,政府不给农民工提供住房和社保,而仅仅给一个城市户口,企业就会自动给农民工盖房和买保险吗?显然也不会,所以就必须由政府来改革分配体制,建立与完善社保体系,以及大力推进城市化。

其二,认为凯恩斯主义仅仅是短期总量调节理论,因此把解决分配矛盾放到次要地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而凯恩斯认为是“需求不足”,这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的描述。凯恩斯理论的重要继承人之一、英国“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夫人的分析,更接近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她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来自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制,并导致了储蓄与消费的失衡。这种“市场失灵”不可能由市场本身来纠正,而必须由政府插手分配来纠正。

社会总量平衡的长期特征,95%以上是由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所决定的,其他不足5%的部分才会随短期宏观政策安排而波动。从中国自己看,2009-2010年之间对市场的强烈宏观刺激,也只是使一度下降到7%以下的经济增长率又恢复到9%以上。但是当宏观刺激政策退出,增长率就又掉到8%以下。这说明在今天的中国,不是宏观需求政策不管用,而是制度安排所形成的储蓄过剩不可能被短期的需求政策所改变。今年初以来M2的高增长率与M1的极低增长率并存,说明如果生产过剩迫使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不触动制度安排只提供宽松的货币,不能让中国经济增长走出低谷。有人说经济中的短期问题都是总量与需求问题,长期问题都是供给和结构问题,这恐怕有些绝对。因为总量平衡关系首先取决于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是长期问题。只有在制度安排合理的时候发生了不好的长期增长趋势,才应该怀疑是供给结构出了问题。

其三,认为中国的消费并不低,调整分配与增加消费,包括让大批农民进城,都会损害经济增长。

认为消费并不低的依据是,2008年以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现价计算,年增长率已高达16.8%,比同期的现价GDP增长率还高。但储蓄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鼓励消费就是消耗掉增长的后劲。

消费高和低,主要是看比例。新千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不断降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看增速则是个说不清的事。比如,“九五”到“十五”这十年,投资、消费加按人民币计价的出口,与现价GDP总值差不多,但到“十一五”期间却高出27.4%,去年更高出44.5%。按理说投资、消费加出口是从需求端统计的GDP,应该和从生产端统计出的GDP数据差不多。虽然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民币出口值,与支出法统计中的口径有差距,但为什么以前差不多,现在却差了这么多?只能说统计口径和范围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仅仅用消费增长高于GDP来说明中国居民消费并不低,已经不行了,还是要看消费相对于投资的增长,或者是消费率的变化,才能更接近事实。要是这么看,2008年以来投资的增长率是25%,比消费增长率年均高出8个百分点,消费在收入分配中的比率怎么能不降。

不是投资和消费占比高就好,而是要保持恰当的比例,才会实现最好的发展增速与经济效益。目前的矛盾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严重生产过剩,所以必须通过推进城市化和调整分配关系来开启内需。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不能至迟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庞大的城市化投资计划,宝贵的调整机遇就可能丧失。当经济增长真的掉下“断崖”,恐怕推什么都为时已晚了,所以必须尽快统一认识,行动起来。至于对分配体制的调整,则可以放到经济增长开始反弹之后,再来安排。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生产过剩危机 中国钢铁 理财产品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