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效益与规模 险企中外股东经营理念裂痕渐显


来源:北京商报

原标题:先要效益还是先拼规模 险企中外股东经营理念裂痕渐显 中资企业了解本土文化,外资企业靠实战经验,中外合资建立的险企本来算得上珠联璧合,但在现实中这些险企股东却时常闹出不和谐。近日,工银安盛人寿(

股东更迭不断上演

在中国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的国家,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外资企业纷纭而至,视中国保险市场为掘金地,殊不知寿险业具有较长的盈利周期。当迟迟等不到赚钱而股东面临资金吃紧之时,理念之争便不断上演,股东间的不和谐也由此产生,“婚变”成为了一种必然。

工银安盛人寿前身金盛人寿十多年没有盈利,五矿集团不得不全身而退,外资股东法国安盛甘愿缩小自己的话语权,引入绝大控股股东工行,以期分享工行丰富的资源和渠道。与工银安盛类似,光大永明人寿外资股东加拿大永明金融也做出了同样的策略调整。

在合资险企中外股东理念不和的案例中,北大方正人寿前身海尔纽约人寿成为一个典范。据了解,海尔纽约人寿成立于2002年,属于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合资寿险公司,由海尔投资和美国纽约人寿共同出资设立,经历了“七年之痒”经营仍不见好转,因此战略之争、理念之争开始显现,最后于2011年纽约人寿率先离场,公司变名为海尔人寿,但没有保险经验的海尔投资最终不得已将大部分股权转让给北大方正集团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并最终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

在合资险企中,有近五成股东曾更迭,瑞泰人寿外资股东由斯堪的亚公共保险变为耆卫人寿保险(南非),恒康天安人寿更名天安人寿实现中资化,中新大东方人寿外资股东新加坡大东方人寿进行部分股权转让……恒安标准人寿一直有意引入大股东,中荷人寿(前身首创安泰人寿)股东变换刚两年多,再传外资股东荷兰ING将退出,中德安联被传将迎来新股东上海国际集团,新光海航人寿也传出中资股东海航集团有意另起炉灶成立自己的寿险公司。

经营理念成发展掣肘

先要效益还是先拼规模?当合资险企的发展遭遇瓶颈时,这一话题往往成为双方股东争论的一大主题。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寿险市场的经营方式和整体业务的经营模式与国外市场差距很大。前几年,寿险以扩张规模为主要目标的经营理念在外国人看来无法理解。”

一家合资险企代表中资方人士解释称,在国内保险市场发展初期阶段都是以保费论英雄,有了市场规模才有话语权,只要率先开发市场,才能让品牌形象提前介入,为下一步精耕细作打基础。在拼规模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分支机构的开设和产品的设计,但是这样的激进思路很容易出现跑马圈地,产品开设偏好于理财,而这将直接导致资金吃紧,公司盈利周期拉长,股东的资金压力增大,产品销售管理不严也容易出现销售误导和合同纠纷等问题。

不过,无论规模如何扩大,最终效益将是根本。“因为没有效益,最终将如何兑现给投保人的利益承诺,怎么回报股东,这些都是很现实且需要公司管理层时刻考虑的问题。”一位合资险企的高管如是解释,寿险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经营的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风险,因此在经营上需要慎之又慎,产品开发首先应当控制风险,通过精算算出能够获得的利润等等,这就是外资股东非常看重的产品的内涵价值。

事实上,拼规模并非不讲效益,而有限的市场规模并不意味着没有了效益。中宏人寿的保费规模一直没有成为合资寿险公司的老大,但是其持续盈利能力却可见一斑,追求稳健经营成为其首选,这样的经营理念既有利于客户也有利于股东。

相关新闻:

标签:股东 经营 效益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