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与规模 险企中外股东经营理念裂痕渐显
2013年09月11日 18:09
来源:北京商报
原标题:先要效益还是先拼规模 险企中外股东经营理念裂痕渐显 中资企业了解本土文化,外资企业靠实战经验,中外合资建立的险企本来算得上珠联璧合,但在现实中这些险企股东却时常闹出不和谐。近日,工银安盛人寿(
原标题:先要效益还是先拼规模
险企中外股东经营理念裂痕渐显
资料图
中资企业了解本土文化,外资企业靠实战经验,中外合资建立的险企本来算得上珠联璧合,但在现实中这些险企股东却时常闹出不和谐。近日,工银安盛人寿(前身为合资险企金盛人寿)被曝代表外资股东法国安盛一方的总裁兼CEO马哲明与中资股东工行的代表产生了标准之争——拼效益还是拼规模。虽然尚未有定论,但足以体现合资险企股东间经营理念的裂痕不断显现,高管更迭、股权变换随之而来。
规模与效益不尽如人意
自2001年底中国保险市场的大门正式向外资敞开,看好中国这块保险处女地的外资保险巨头纷纷进入,与国内没有保险经营经验的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合资成立保险公司,当年就有16家合资险企宣布成立。之后几年,外资险企进入快速扩容期,至去年底,外资险企数量已达47家。这还不包括由于股东变换中资化的部分险企。
在保险业对外资开放的一段时间,国内保险行业也在大呼“狼来了”。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合资险企并非如想象中的势不可挡,市场份额一直徘徊不前。截至今年7月,外资寿险市场份额也仅占5%。
对于多数国外保险巨头来说,市场份额并非首要的,首要的目标是开拓业务的同时就能实现盈利,向市场要利润,除了对客户负责,还要对股东负责。多数险企设推每一款产品时,在精算上就预留下了盈利空间。然而,并非所有的合资险企都能如愿以偿,收获赚钱的喜悦。
北京商报记者统计,截至2012年,仅有九家合资寿险公司实现盈利,信诚人寿、友邦保险、中美联泰、中宏人寿、中意人寿、招商信诺、中英人寿、中荷人寿和海康人寿,其余的公司仍在不断打盈利攻坚战,其中经营十多年仍没有盈利的并非个例,像工银安盛人寿、光大永明人寿、中德安联人寿等就在向盈利目标冲刺。
怀着做大市场、收获回报这一愿望走到一起,但久而久之,合资险企的中外股东也由“新婚之喜”逐渐过渡到“七年之痒”甚至是“十年之痛”。当险企长期无法盈利时,外资股东丰富的经验渐渐引来质疑声:在国外总结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保险经验究竟能不能适应国内本土市场。
高管频频被换
按照惯例,在合资险企中,中方股东多委派董事长,掌握财务大权,而外资股东输送总经理,负责经营运作。当业绩不见起色时,合资险企高层人才流动便成为家常便饭。
去年底,普华永道针对18家合资寿险公司、13家财险公司的阶段性调研成果显示,找到并留住人才成为合资险企“中国化”面临的首要难题。其中,合资寿险公司迎来的高管层变动浪潮更加猛烈。
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初至今,保监会批准任职的高管中,合资险企主抓经营的高管格外引人关注。马哲明离任之前,工银安盛人寿的原首席营销官连宗杰率先出走。工银安盛人寿引入中英人寿原掌门人张文伟就是希望通过他能实现早日盈利。
由于业绩不见起色,合资险企高管换血司空见惯。此前,中德安联人寿曾多次更换CEO,不过这些掌门人均由外资股东德国安联输送,为了助推合资企业经营理念本土化,去年该公司中止了外资股东委派空降,而是从太平洋寿险重金挖得陈良任总经理。近期新光海航人寿也传出股东“婚变”,陈国柱接替方正培担任总经理。
“主要是受到业绩压力,以及与股东调整或意见不合的影响。” 多位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这两点是合资险企高管离职最重要的原因。国内保险业仍在发展初期,发展较晚、规模较小的险企做起业务来一方面要塑造品牌,另一方面又要追求利润,达不到这些目标时,高管很容易变成替罪羊。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