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汉字的历史演变


来源:凤凰网山东

甲骨文 甲骨文 古书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这则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

篆书

篆文

即篆体文,分为大篆、小篆。广义的大篆是指秦朝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灭六国后,令臣工造新字,李斯作《仓颉篇》。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李斯等人所造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代金、石刻文多出自李斯之手,他也被尊称为小篆之鼻祖。

汉代隶书开始流行,小篆的地位被取代。唐玄宗时,篆书一度又受到重用,李阳冰被誉为“李斯之后的千古第一人”。清朝是篆书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乾隆皇帝还下令创制了篆书32体。

隶书

隶书

又称“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隶书分秦隶(古隶)、汉隶(今隶)两种。关于隶书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隶书“佐助篆所不逮”,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书同文”过程中,令李斯等人创立小篆,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说文解字-序》中说:“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与小篆不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使书写更为便捷。

隶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生期(春秋战国)、蜕变期(秦至西汉前期)、成熟期(西汉中期)三个阶段。从字体形态上看,隶书的形成经过了解散旧的字体结构和隶书笔画的格式化。现在见到的古代隶书,以东汉时期的《熹平石经》《曹全碑》《张迁碑》最为著名。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则为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草书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汉兴,有草书。”崔瑗《草势》说:“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具体说来,草书对于隶书的改造,主要是通过简化、省略与连笔来实现的。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认为,草书的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连接,接近行草。有人认为章草因东汉《急就章》的“章”而得名。东汉末年,章草进一步简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想通,偏旁部首有简化与互借,产生了“今草”。今草即现今通行的草书,又称“一笔书”。到来唐代,又出现了“狂草”,亦名“大草”,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狂草因省笔较多,难以辨认,其审美价值高于实用价值。

草书没有书写法则可循。自章草起,草书的法则就已基本形成,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书写。

[责任编辑:李静静]

标签:汉字 历史 隶书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