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闭门研讨放开“比例监管”
2013年07月25日 16:47
来源:中国保险报
原标题:保监会闭门研讨放开“比例监管” 7月24日,记者独家获悉,中国保监会日前召集各保险公司高管,就未来保险业的改革创新思路进行研讨,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公司代表分别发言。
原标题:保监会闭门研讨放开“比例监管”
7月24日,记者独家获悉,中国保监会日前召集各保险公司高管,就未来保险业的改革创新思路进行研讨,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公司代表分别发言。
虽然只是一次“务虚”的闭门研讨,但敏感的与会高管还是从中嗅到了改革的“新风向”。尤其在资金运用方面,监管机构支持保险资金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表露无遗。
其中包括,未来有可能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延续多年的“比例监管”,进一步在保险资金投资比例、投资范围、投资方式等方面,实行更大更彻底的开放,逐步实现由公司自主决策投资行为;行业性产品的募集和投资由行业协会自定标准、自行注册、自律监管等。
但上述议题目前仍停留在“思路”阶段,是否能够顺利落地,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实施均无明确时间表,一位与会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来看,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一环,就是发展另类投资业务,打造保险的长端资产池。今年年底,保险业另类投资规模将有望达到7千亿元,明年将可能突破万亿。据了解,上半年,保险行业年化投资收益率已经回到5%以上。
研究放开投资比例限制
“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是项俊波主席执掌保监会后重点推动的改革之一。目前还有境外投资、衍生品等投资领域等待细则出台。”一位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便是业内早已开始呼吁的各领域投资比例限制的放开。
“这是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半年多前业内就开始讨论。”该负责人续称,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进展。
前述闭门会议上,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保险资金受到严格限制,渠道上仅限于投资公开市场产品;在仅有的渠道上设定较多比例约束;用审批代替监管,微观干预过多,妨碍企业自主决策;设定行业壁垒;同时过度依赖股票市场。这些限制和壁垒极大伤害了保险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保险产品的竞争力。
去年十月以来,保监会果断推进了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今年初,保监会把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等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由备案制向注册制改革,目前注册机构已经交由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负责,向市场化运作迈出重要一步。据了解,年初至今保险业已注册发行债权投资计划等45项产品,规模超过1600亿元,发行效率比去年提高了两倍。
下一步监管机构有意向进一步在投资比例、投资范围、投资方式,实行更大更彻底的开放,逐步实现公司自主决策投资,行业性产品的募集和投资由行业协会自定标准、自行注册、自律监管。
“从国际经验来看,放开保险资金各个领域的投资比例限制也是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前述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称。
目前,英国监管当局对保险公司投资领域及投资比率没有任何直接的规定,保险公司在达到保险基金的要求后,可自行决定资产投资结构和投资比率。
“去年,日本也取消了保险资金投资上限,任凭保险公司自己决定投资方向。”某外资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介绍,在此之前,日本保险公司一般账户资金的投资比率上限为:国内股票30%;外汇资产30%;房地产20%;特定运用资金(无担保、信用评级低的各类债权、贷款和出租有价证券)10%;任意运用资金3%。这在日本保险行业中被称之为“3∶3∶2规则”。
有意建立“长期资产池”
目前,保险资金在各个投资领域的比例限制主要包括: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0%;保险公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账面余额由两项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0%。
此外,投资非自用性不动产、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及不动产相关金融产品,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0%;投资无担保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券的余额,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0%。投资理财产品、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该保险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30%等。
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的保险资金,完全放开投资比例限制,是否存在较大风险,也是业内不少人担心的问题。
放开在保险业内执行若干年的“比例监管”或许尚须时日,但保监会在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意图已经彰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发展另类投资业务,打造保险业的长端资产池(期限比较长的资产)。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以长期资产为主,久期在七年以上的负债占到我国保险投资资产的70%,十五年以上的资产规模超过2.5万亿。
而这些资金以前主要配置在公开市场,如债券市场、银行存款和资本市场上。但是,由于债券市场收益率低,而协议存款又有时间窗口,保险公司只得寄希望于股票市场。于是,连续多年的熊市,让我国保险业吃尽苦头。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要发展保险投资市场,只有掌握自身命运,打造具有保险影响力的长期资产池,很主要的就是发展主动的另类投资市场。”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前述研讨会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按照现有规模,及监管审批速度推算,到今年年底前,保险业在另类投资上的规模将有望达到7千亿元,明年或将突破万亿大关。而这类资产平均久期7年左右,收益率在6.5%左右,如果能设立一到两万亿的长期资产池,就可能带动两到四万亿的负债市场,对财富管理类保险产品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有了长期资产池,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要让资产流动起来,盘活存量,建立和选择好资产交易场所。
为此,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监管机构有意为此建立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专门进行保险业资管产品,尤其是另类产品的登记和确权,指定一家或多家保险交易场所;组建集中统一的登记结算机构,实施电子化交易。
放开前端管住后端
某大型保险资管人士表示,按照保监会“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思路,保险资金市场化运作的放开会跟偿付能力监管二代标准的推进时间表相配合。
所谓“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即放开了位于前端的投资渠道,但要管住后端的核心要素——偿付能力,用偿付能力监管住公司的风险。
7月初,偿付能力监管改革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透露,自2012年4月启动建设工作算起,预计三年内,“偿二代”的具体技术标准有望正式出台,之后将进入市场测试期。
“投资比例限制的放开有可能在偿二代推出之前。”上述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认为,这一放开有利于各家保险公司根据自己负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资产配置,比如期限、收益水平等,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家保险资金投资管理机构的优势。
在推进前端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保监会也将强化后端风险监管。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前述会上透露,要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底线思维具体化,作为红线让大家坚守。
有保险资管人士向记者透露,最近保监会正在研究操作“4+1”监管模式:一是流动性红线,即要求各公司的流动性资产配置要满足未来一定时间净现金流流出的需要,参照流动性覆盖率国际规则制定具体标准,超过这一标准的要限制非流动性资产的投资。
二是收益波动性红线,对收益率波动超过警戒线的公司,要约束其高风险、高波动性资产的投资;三是拨备率红线,对基础设施等类信贷的投资品种要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对其中的不良和可疑类资产要提取准备金;四是信息披露红线,对关联交易等敏感行为要实施100%公开披露率,接受社会监督。
最后一项是建立责任人制度,对因资金业务发生的重大损失,要追究公司行政和专业两个责任人的责任。
防风险是永恒的主题,资金是保险重要的子系统,保险业放开后能否守住资金风险的底线,对全行业和监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量化底线,并将底线思维具体化操作化。
7月23日,保监会披露最新统计数据,截至6月底,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72829.27亿元,较年初增长6.25%。其中,银行存款23405.02亿元,占比32.14%;债券32352.55亿元,占比44.42%;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7325.23亿元,占比10.06%;其他投资9746.47亿元,占比13.38%。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