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许一力:民营银行还有戏么?


来源:CCTV证券资讯频道

转眼间,从民营银行的概念提出,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到牌照落实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墨西哥、捷克、俄罗斯都是尝试发展民营银行而以失败告终的国家,俄罗斯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原标题:许一力:民营银行还有戏么?

转眼间,从民营银行的概念提出,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到牌照落实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

大家都等得着急了,去年概念刚刚提出,媒体言之凿凿的将开业时间指在年底。等到了9月份,时间则进一步推到了今年3月,后来更是直接拖到了下半年。

很显然,目前从银监会推出的一些政策和试验来看,民营银行的步子基本上没有脱离“雷声大,雨点斜”的范畴。以目前的5家民营银行试点来说,年底前落实,实际上难度并不大,但至于再往后推第二批是什么时候,那或许很遥远了。

监管层的这种慢速还是值得理解的。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在全世界好多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改革中都经历过,有成功也有太多失败,失败的几乎都演变成了金融危机。今天轮到我们开始弄民营银行了,是不是也得去参考参考这种实例呢?

一、完全失败的实例:最为坑爹的俄罗斯模式。

墨西哥、捷克、俄罗斯都是尝试发展民营银行而以失败告终的国家,俄罗斯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俄罗斯民营银行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休克疗法”。1991年前后全面放开金融。政府对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基本是放任自流,只要达到了最低资本要求就可设立银行。所以,银行体系的民营化进展非常快。在俄罗斯经济改革初期,原来由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银行业很快被大量民营银行所占据:1991年,俄罗斯境内民营银行已超过两万家;到1997年,俄罗斯的银行中,国有银行只有三成,民营银行接近七成。俄罗斯的商业银行,其中半数其资产总额在20万美元以下。这么多的商业银行,这么低的金融资产总额,几乎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岁这些商业银行几乎清一色从事高息揽存和投机活动,导致俄罗斯的商业银行呆帐约占资产总额的50%。

当时俄罗斯的银行多数是投机分子开办,到处坑蒙拐骗。这使得,俄罗斯企业和居民对本国金融机构和本币不信任。俄罗斯吸引外资不如同期企业和居民流出国内的资金,资本完全外流;据说俄罗斯居民手持外汇的资金也根本不往本国银行里存。也难怪俄罗斯的金融体制很快就被破坏,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二、出过大问题但相对还算成功的实例:台湾地区模式。

在银行对民营开放后,相对成功的例子不少,但也遇到过不少的问题。台湾、韩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我国台湾地区设立民营银行的基本路径是“新设民营银行在先,公营银行民营化在后”。1989年允许民营资本设立商业银行。1990年,受理民营银行的设立申请,至1992年,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己达16家。同年,公有银行民营化工作;2000年,台湾地区进行了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和银行集团转制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改革即通常所说的“一次金改”和“二次金改”。纵观来看,台湾地区银行的民营化采取的是渐进式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放开金融管制。

但它也遇到过大问题:由于民营银行准入法规的一些制度性缺陷,台湾在放开民营银行时设立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为了达到金融当局设定的标准,筹建民营银行的发起者不得不求助于大企业,结果造成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尽管监管部门对限制关联交易进行了规定,但仍然多次爆发了财团企业利用银行业务进行利益输送的案例。另外,在开放之初,有强烈投资意愿的企业财团通过联合集资等方式规避了准入门槛,导致新设民营银行过多,竞争加剧;

最后,由于银行和它背后的关联企业牵连过度,大企业财团银行大量贷款,在经营上出现财务危机后,最后竟连带着出现整个银行系统的挤兑风险。这是导致1998年台湾金融震荡的根源。韩国也爆发过金融危机,当时也是银企之间的不正当资金关系,大企业的坏账迅速拖垮了韩国的金融体系。印度尼西亚也是,80年代初印尼开始放开民营银行,但由于特权集团的介入,许多民营银行大规模举债扩张,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大发横财。他们成为印尼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

三、比较成功的实例:美国模式。

美国选择了与其银行体系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法律监管环境等相适应的民营银行发展模式,并获得了成功。

以美国经验看,其本土7000余家银行中大部分都是社区银行。这些规模不大的社区银行资产一般都不到10亿美元,总共总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低于11%,但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占到全行业的近40%。

美国的这些小银行,能活下来的诀窍,就在于市场定位,它们走的是异质化发展之路。美国的这些小银行早就想好了,大银行有大的坏处,小有小的好处。

先来看贷款层面,大银行没有办法去识别借贷企业将来有无可能归还贷款,而且小企业贷款金额少,还不够大行的审贷成本。而草根性的民营银行,是和民营企业在一起生长出来的民营金融家来参与组建的,他们是本乡本土的,信息对称,他们的本事比那些中小企业更大,他们能够识别谁讲的是真话、谁讲的是假话,从而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放贷。

所以美国绝大多数的民营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这些小银行做什么?主要从事关系型信贷业务。所谓关系型信贷,是指这些银行主要凭借与中小企业以及社区成员长时期交往中所获取的定性“软”信息来发放贷款。这些“软”信息包括:银行信贷员与中小企业所有者常年直接交往形成的对其人品、可信度的评价;与中小企业供货商、顾客、邻近商家交流形成的对该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测等,这些信息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取,难以在一个机构庞大、层级繁多的大银行内部有效传递。相比之下,大行都是依靠财务报表分析、抵押物借贷等“硬数据”。

至于存款方面,一直担心民营银行吸收不到存款,国有大银行都有国家保证,他们如果也出高存款利率,谁还存到民营银行去?这个想法是多余的。美国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但重要的是,美国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上,美国的这些小银行照样能够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从这些社区银行来看,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

以上花这么大篇幅来比较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民营银行,意义在于,银行民营化不可过急:银行是一个高利润行业,因而人们投资办银行的积极性很高。但银行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负债经营的特性决定了银行必须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如果冒然跟进而失去了安全性,那还不如不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倪珊珊]

标签:民营银行 银行体系 银行集团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