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流动性压力是推进 利率市场化的正常现象


来源:证券时报

从未来趋势看,融资成本的上升又恰好与中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演进,储蓄与投资缺口收敛以及外部流动性供给下降不期而遇,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迈入一个利率上升的大周期。流动性压力是我国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正常现象,是利率杠杆逐步发挥金融市场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是货币政策逐步走向市场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今年“钱荒”难再演

央行能够掌控市场流动性。对于2014年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是稳健,即让2014年的信贷增长和货币增长回归常态或中性。去杠杆化、遏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扩张及防止房地产泡沫风险增加,应该是央行2014年的重要任务。为了维护资金面的总体稳定、避免出现极端性的“钱荒”事件,预计央行将会根据外部流动性变化及其影响,对货币调控手段和力度进行微调。同时要紧盯流动性风险,提高资金来源稳定性,加强同业、理财和投资业务管理,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

Wind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公开市场资金仅净投放1138亿元,资金投放量远低于此前几年。不过,这种紧张局面或将迎来改善,央行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重提“保持适度流动性”这一政策口号,被一些机构判断为政策预调的前兆。有了这个原则性要求,央行会灵活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状况,稳定市场主体预期,相信2014年不会再闹“钱荒”。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影子银行创新大大削弱了央行传统工具的效力,信贷资源配置扭曲导致的挤出效应,整个社会中投机和旁氏融资的比重越大,金融系统就越脆弱。对此,央行应引入新的利率政策工具比如Shibor或逆回购,引导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作为全球货币总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一再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凸显了国内金融市场“有量无质”的结构性失衡,而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纠正扭曲的资源配置结构,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再平衡。

银行频频靠理财产品“解渴”是不正常的,非常被动。未来银行业应该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优化资源配置,让资金切实流向实体经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也促使理财回归财富管理的本质。

当前,我国流动性仍不容乐观,需要多管齐下改善实体经济融资环境。比如,取消部分金融行业的制度红利,压缩实体经济融资链条;提高银行的放贷能力,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银行降低贷款利率的积极性;强调新资本协议中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大监管指标的作用,淡化甚至取消信贷额度和贷存比等传统监管指标。

加强流动性管理。出于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金融管理部门有必要进行科学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操作,针对不同机构甚至实体经济部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压力是我国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正常现象,是利率杠杆逐步发挥金融市场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是货币政策逐步走向市场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当然这对金融机构和货币管理部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针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加强流动性管理,稳定市场预期,保证金融市场稳健平稳运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流动性管理 期限错配 利率上升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