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能调节 应更多借助市场力量


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产能调节 应更多借助市场力量 我们的政府有一个强烈的和根深蒂固的习惯与心理定式,就是总担心产品的过剩。它对产品的短缺向来并不在意,有时甚至很享受,而产品一旦有一点过剩的苗头就变得很紧张。换句话

经济周期中的相对过剩阶段正是企业强化管理、苦练内功的时候。在经济高增长阶段,企业通过简单地增加生产一般就可以获利,市场泥沙俱下。现在,问题正好暴露了出来,需要企业用心去解决。个别无力解决问题的企业,则会被其他体质强健的企业所兼并。所以,在现阶段以及今后的若干年间,发生企业倒闭和兼并是正常的,这是一个十分良性的调整过程。反之,假如没有发生一定数量的倒闭事件,反倒要视为一种反常现象。当前的破产和收购程序十分不完善,借此机会,政府部门正好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可遗憾的是,多年的思维惯性使得人们偏离了这个思路,没有把制度建设当作重点,而是引向了行政治理。

强行削减产能就是在结构调整中忽视市场力量,妄图通过行政力量使经济“重归繁荣”。它的具体含义就是对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进行直接的破坏。相关的机器设备原本还可以继续用来生产产品,为社会服务,现在却不允许它继续转动了,要把它当废品提前处理掉。美国的企业倒掉牛奶,原因在于牛奶会因为变质而过期,而我国的做法则是要直接杀掉母牛。据说,这样一来,奶农们的日子就会好过了。这种通过损害未来而使眼前好过的做法是违反常情的。

对企业来说,即使在账面亏损的状态下往往也是可以维持生产的,甚至是有利可图的,这是一般官员们所不了解的生意道理。在萧条阶段还可以扩大投资。由于成本低廉,现在正是深谋远虑的企业扩大投资的好时机。由于整体经济的增速仍然比较快,目前看起来有些过剩的行业,几年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不排除一些有远见的企业正是在为未来进行准备。可是,一旦治理过剩的产能,政府还会批准新投资项目吗?

这个政策还有其它的出发点,其中之一是可以趁机进行技术升级,之二是可以趁机推行环境保护,之三是政府作为股东对于国有企业具有责任与权力。这些说法都是值得细加分析的。技术升级应该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并且也不是“技术越高就越好”,技术也是分各种层次的。环境保护要依赖于环保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这与产能问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政府应当通过适当的企业治理措施使得国有企业有动机去自觉地调整产量与投资活动,而不应该直接干预这些活动本身。尤为重要的是,行政干预不能扩大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否则,这就不仅是严重的滥用权力,而且是触犯《反垄断法》的犯罪行为。而在不扩大到非国有企业的前提下,强迫国有企业单方面削减产能,也等于是让非国有企业赚便宜。一边高唱“转变政府职能”,一边行政介入具体市场运行和竞争,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

我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限制供应,到处存在着供应不足和竞争不足的问题。这一点十分突出。市场经济总会有产能不足和产能过剩的循环往复,对于此点,官方和民间人士看清的并不多。这里仅举一例。这些年高速公路与机场多造了一些,一些经济学家立即鞭挞基础设施投资过度。可是,以下因素却很少被注意到:1、基础设施的建造,一次性投入大,并且大都需要许多年才能完成,因此,我们所面临的往往不是供应不足,就是供应过量,而不可能恰到好处;2、投资方案大都是模仿发达国家的既成模式,因此一般不会犯严重错误;3、即使投资数量一时过头,也可以借助巨额的投资增量来作出灵活的结构调整;4、经济增长速度高,所以需求增长也是很快的;5、公共产品具有重要的外部性效应。笔者并非要为政府投资中的鲁莽行为辩护,而是说,关于过度投资的研判不应当简单化和静态化,对产能的调节也应该更多地借助市场力量来进行。

太多的行业需要开放和自由经营了,产品供应的丰富程度和竞争的程度都需要大幅度地提高。任何背离市场手段的去产能,都埋藏着在未来某个时点促使物价飞速上涨的种子。物价好不容易下来了一些,就不要再让它重新上涨了。限制供应就是搞泡沫。泡沫经济不能再搞了。稳定的物价是幸福之源,而泡沫经济却可以使国破家亡,这正反两面的事例可谓是太多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市场 力量 产能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