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滨州:魏桥起步一棉功不可没


来源:滨州传媒网

  而真正使张士平与滨州一棉关系加深,是在他1985年建设毛巾厂。“当时,我们向滨州一棉提供纺棉供应和资金上的便利,滨州一棉派了管理和技术工人到厂里安装设备和帮忙调试。

资料图

■魏桥工业园生产区外景

原标题:魏桥起步一棉功不可没

9个生产基地、16万名员工、1500亿元总资产;世界最大棉纺织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首富……

相比较自己创造的事业和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张士平自身无疑要低调许多。人们极少见他在各种媒体抛头露面,以至于在一些人看来,张士平是个媒体很难接触的人。但在实际生活中,张士平却亲切、热情,获悉本报推出“援建滨州青岛人寻踪”系列报道后,张士平很愉快地接受了本报专访。

在长达数个小时的交谈中,张士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当年滨州一棉的帮助,他心存深深感激;对滨州一棉后期存在的弊端,他直言不讳深入点出。用他的话说,“没有当年滨州一棉等企业的帮助,就没有现在的魏桥创业。”

从今天起,本报将用三天时间连续刊载对张士平的专访,力争用全面的视角,为读者讲述和还原魏桥创业起步历史,以及张士平本人对企业发展的独到见解。今天与您见面的是第一篇,魏桥起步与滨州一棉等企业的渊源。

□晚报记者张卫建常云怡

本报专访山东首富、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士平①:

迈入棉纺业魏桥进入快速发展期

滨州一棉、二棉帮助采购设备、培训员工

1989年魏桥涉足棉纺时,全国棉纺织市场刚刚转入买方市场。而魏桥创业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期,也是在上马棉纺设备后。

1988年春,张士平在北京参加了一个有众多原渤海区老领导参加的会议。在交谈中,当时的地区主要领导希望张士平在生产毛巾基础上转向搞棉纺织生产。

“那时棉纺设备还是计划控制,但拿到指标相当困难。地委领导跟我说,只要地区有指标,就给魏桥。”虽然事后在项目指标争取和建设过程中充满艰辛,但张士平的棉纺织厂终于在1989年投产。“建厂初期,我们对纺织的生产流程和工序等还不懂,滨州一棉派来支援的同志们一边亲自布局设计,一边在地上写写划划,讲解安装、生产工艺。”张士平说。 “厂里没有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包括我弟弟在内的一百多名员工被派到滨州一棉学习培训,回来之后成了骨干。这些人很多都成了如今魏桥纺织的管理骨干”。

魏桥纺织正是从这1万纱锭开始,不到两年,就发展到了5万纱锭。2004年,魏桥纺织以640万纱锭的规模跃居世界棉纺织企业之首。

谈到当年,张士平总是不忘滨州一棉、二棉等企业的帮助之情。一个是供销系统的小企业,一个是当时举足轻重的地方国有大企业,若除了组织上的指令之外,一棉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会与自己产生竞争的魏桥呢?

随着访谈的深入,记者发现了企业之间当时那种真诚、良好的互帮互助和互利关系。“我们还是个油棉厂时,国家实行按计划调拨棉花的阶段,我厂就尽量从批次、质量等方面挑选一些滨州一棉适用的纺棉,所以我们两个企业的关系越处越好。”张士平说,“后来随着人员培训、设备安装、技术交流,我们的互信互助程度日益密切。我们在棉花、资金方面支持一棉,他们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帮助我们”。“有一段时期,纺织企业资金紧张,对其他企业我坚持钱货两清,但一棉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延期几个月收回棉花货款,这是我对一棉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从油棉厂到毛巾厂从棉花初加工到生产棉制品

滨州一棉首次伸出援助之手

张士平与滨州一棉等企业的接触,最早要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他还是邹平县第五油棉厂厂长,主要从事棉花初加工。因为棉花供需关系,张士平与滨州一棉等企业有着直接业务往来。

而真正使张士平与滨州一棉关系加深,是在他1985年建设毛巾厂。

早些年,由于国家对棉花交易实行计划控制,棉花加工企业只能旺季从事棉花收购加工,其余只能半年开工半年闲。那时的张士平就不甘墨守,在全地区棉花加工行业第一个走出去收购大豆、花生、棉籽搞油料加工,到1984年企业利润就跃居全国棉麻行业首位。在各地棉花加工厂竞相学习仿效时,张士平又在魏桥新建了毛巾厂项目,建厂当年就实现利润25万元。

1984年,全国棉花大丰收,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棉农和棉花加工企业的“卖棉难”。为了能把棉花卖出去, “1985年春天我去上海国棉八厂推销,结果人家门不让进,水也不给喝一口,态度生硬地把我呲出来,当时真是恨得牙根痒,也促使我下定决心自己上纺织,延长产业链,从根上解决卖棉难。”张士平说。

做油棉加工,张士平轻车熟路、做出了名堂。但要搞纺织,他却还是“门外汉”。张士平决定先从投资一个较为简单的毛巾织造厂开始,此时,开始了魏桥与滨州一棉的互帮互助历史。

“当时,我们向滨州一棉提供纺棉供应和资金上的便利,滨州一棉派了管理和技术工人到厂里安装设备和帮忙调试。”张士平说,“那时,不了解他们的技术是否精湛,但他们的工作作风很让我信任。当时我们正处于艰苦创业阶段,工作条件和报酬都比较差,他们来帮忙,和我们的普通工人一样,吃在食堂,没有特殊照顾。惟一的好处,就是我们的职工住大集体宿舍,一棉的师傅们两个人住一间屋”。“当时冬天很冷,也没有暖气。他们带领毛巾厂的干部和工人短时间内安装了52台毛巾织机。正是滨州一棉援建工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技术品质,影响了当初跟他们一期建设毛巾厂的这些人,这些人后来成了魏桥纺织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有的进入了企管理高层。现在魏桥纺织的一名副总经理,当时就是毛巾厂的普通职工。”张士平说。

“有了滨州一棉的帮助,我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建起了当初在全省都属于较大规模的毛巾厂。一棉这些人的作风和能力的作用,我忘不了!”张士平说。

从油棉加工转向棉制品生产,不仅使魏桥积攒了购置1万纱锭的资本,更为日后扩大生产、不断探索产品和产业升级之路奠定了信心。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一棉 张士平 魏桥纺织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