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探寻滨州:"赵诚"和"洋建筑"


来源:滨州日报

原标题:传说中的“赵诚”和老北镇的那片“洋建筑” 滨州实验苗圃大门的位置据说是原鸿文中学靠西的一个大门 滨州传媒网-滨州日报讯 在即将启程访问塞莉女士,探寻英国“存储”的那段百年前滨州历史之前,先让

原标题:传说中的“赵诚”和老北镇的那片“洋建筑”

传说中的“赵诚”和老北镇的那片“洋建筑”

滨州实验苗圃大门的位置据说是原鸿文中学靠西的一个大门

滨州传媒网-滨州日报讯 在即将启程访问塞莉女士,探寻英国“存储”的那段百年前滨州历史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滨州人印象和传说里的“赵诚”,以及老北镇那片“洋建筑”。

“赵牧师”——会说北镇话的外国人

赵诚,滨州人称呼他“赵牧师”。据滨州西碾李教堂92岁的苏德英老人回忆,小时候跟随母亲去鸿文教堂做礼拜,曾见过赵牧师。印象中他是瘦长脸、中等个儿,讲北镇话,他们那几个外国牧师都会说中国话。

热衷于研究教会与教堂历史的滨州人吴津介绍,在当年开展传教的各州县中,北镇是信徒较为集中的地方,所以在此逐步建立起了以北镇为中心的北镇教区。滨州教会,则是隶属于北镇教区总堂的“堂会”之一。

从一些史料可以看出,赵诚1897年从英国来到中国山东后,先是在青州工作。1900年来到滨州,在位于北镇西边的范集村(今滨州经济开发区沙河办事处范集村)建教堂、建学校。

1901年,赵诚与家人重返北镇,在位于北镇东南角、蒲台县城东北角(今北镇苗圃位置)的北镇大堤上,建起了鸿文教堂。继而,又在教堂西侧建了鸿文中学,教堂以东建了鸿道女学。这片独立于北镇大街外的“洋房”基本建成后,教会又在北镇西大街南头的黄河大堤北侧(渤海五路南首大堤东侧)买下一片地,先后建成了可容纳近千人的大礼堂和鸿济医院。

据老人们回忆,在这片东西长约2华里,南北宽约1华里的区域里,有教堂,有学校,有居所,所有房屋都是玻璃门窗、水泥地面。房屋前面,有百余亩土地,栽满了各种树木。院内更是树木葱茏,鸟语花香,别有风味。这片像花园一样的西式建筑群,让黄河边小镇上的滨州百姓,长了见识。

鸿文中学——鲁北地区最早的新式学校

苏德英老人是1938年就读于鸿文中学的学生。她回忆,那时候黄河很靠南,鸿文中学就在滩区里,用土垫了地基,院落很高,几乎和大堤一般高。鸿文中学里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而两个大门都朝北。南墙外是土地,种了很多果树。学校分东、中、西三个院落,东院是女生宿舍、女生礼堂、王守礼院长住处、女教师住处和办公室等。女生礼堂能放七、八十张课桌,内有讲台。女生白天在西半部上课,晚上在女生礼堂上晚自习。中院为外国传教士的住处和办公室。西院是男生学区、大礼堂、男生宿舍、教室、校长室,还有一个明经堂在中间部分,能放300人。开设的课程,除国文、数学等,还设有英文、圣经等必修课。鸿文堂一进门是一个活动室,再进一个门才是教堂,教堂内最后一间带一个小门,是阅览室。

滨城区北镇街道义和居委会84岁的简玉堂1943年在鸿文中学读书,当时正值日本侵略期间,因为是英国教会学校,日本鬼子不敢来冒犯。每周六要到大礼堂内做礼拜读圣经,厚的是旧约,薄的是新约。解放前夕,学校又建了校友礼堂,人最多的时候学校里有800名学生、30位老师。学校当时师资力量很棒,有些老师都是国内清华、北大毕业的青年,学生大多来自滨县,周边的沾化、利津、高青、博兴等县都有来上学的学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丛丛]

标签:滨州 赵诚 洋建筑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