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那些年“战斗”在渤海老区的出版物


来源:滨州传媒网

战争年代,山东战略要地——渤海区的出版物浩如烟海,繁花似锦。”  《蓓蕾周刊》只出版了几期,即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刊,曹得中老师被迫离校,窦瑜老师被捕,被送进了国民党“反省院”。

原标题:战火铸魂 赤笔报春

那些年,“战斗”在渤海老区的出版物

周福楼

战争年代,山东战略要地——渤海区的出版物浩如烟海,繁花似锦。2004年左右,我先后接到一些专家、学者、读者和报刊收藏爱好者的来信、来电,有的还寄来实物和复印件,向我提供、推荐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情况和资料,让我对渤海区出版物史实有了新的发掘和发现。为此,从中择其几件以飨读者。

喷薄欲出的《红光》

1926年7月,由惠民师范讲习所教师苏亦农和省立四中学生邵之镜共同创办的《红光》,为不定期刊物,油印,以歌颂光明、抨击黑暗为办刊宗旨。

《红光》创刊号一问世,就以鲜明的主题、深刻的笔调展现在读者面前:封面上刻印着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象征着光明即将到来;刊内发表了邵之镜写的小说,以明快的笔触、细腻的情节,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字里行间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唯有不怕邪恶,同黑暗抗争,才能握住本来属于自己的命运,到达光明的彼岸!

《红光》的出刊,不仅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也蜚声省内外。30年代初,上海谭正壁编纂的《全国刊物简介》中,《红光》就被列其中,并注明出版地址为山东惠民。

孕育美满生命的《蓓蕾周刊》

《蓓蕾周刊》是1934年博兴县第一小学九年级一班班主任曹得中老师发起,以进步教师为主,并得到校方批准而创办的。曹得中任主编,24开,铅印,每期4至5印张。封面印有两个醒目的大字“蓓蕾”,下面印有一行小字:“‘蓓蕾’是孕育着美满生命还未开放的花”。《蓓蕾周刊》所刊载的文章,大多是选自学生的作文,文笔尖锐泼辣,痛快淋漓。14岁的学生康承绪在《光明的前程》一诗中疾呼:“努力,努力!向前猛干,猛干!不怕那,张口喷血的野兽;不怕那,张牙瞪眼的虎狼。我们的前程辽远广大!少年们,应除旧革新,向光明的前程跑去!不要做了人们前进的拦阻物,不要做了人们前进的绊脚石!青年们,挺起少壮的胸膛,向前猛力地赶去;打破黑暗的旧世界,创造大地的光明!”一篇署名“难非”的白话诗,昭示人们:“严冬来了,百卉都凋零,但严冬过后就是春,春天来了,百卉又重生。”

《蓓蕾周刊》只出版了几期,即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刊,曹得中老师被迫离校,窦瑜老师被捕,被送进了国民党“反省院”。

唤起民众的《沾声》

《沾声》系1934年冬由时任沾化县县长梁建章倡导创办的机关报刊、民众读物,是沾化县有史以来的第一张报纸,梁建章任社长,并亲自主持组建了编委会,题写了报名,撰写了发刊词。报社设在县城(今沾化县古城镇)东南隅文庙内的文昌阁。

《沾声》设有“国内外新闻简讯”、“地方政令和消息”、“大众论坛”和“杂俎”——诗歌、小品文等栏目,四开,竖排,委托无棣县“萃文印刷馆”承印,每期约5000份,免费散发给沾城机关、团体、学校以及乡村小学。1937年初秋,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鲁北平原,沾城沦陷,《沾声》亦遭厄运,被迫停刊。

黎明前的《黎明报》

《黎明报》的前身叫《战斗报》,是1939年根据冀中五地委(后改为十地委)的决定创办起来的,马建民任社长。由于大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战斗报》于1941年停刊。两年后,鉴于当时苏联红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希特勒败局已定,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在即,地委决定《战斗报》复刊,并更名为《黎明报》。

报社共有二三十人,黄应任社长兼总编辑,劳成之任支部书记。报纸正反两面,四开四版,手刻,油印,三日刊,每期印数约300份。当时,办报无固定社址,主要活动在抗日工作开辟较早、群众组织较巩固、基础较好的新城、固安、雄县三县交界的村庄,十来天换一个地方,是名副其实的“游击报社”,走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把最宽敞的房子、最大的火炕腾出来给亲人办报。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老乡的火炕上,一头是采编人员看稿子,一头是刻写员在炕桌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写;炕下边,是通信员在方桌上用皮滚子蘸着油墨一份一份地印刷。到了晚上,两个通信员就握着盒子枪,乘着夜色,把报纸一份一份地分送到部队、机关、团体的联络点和部分村公所。

充满活力的《青年人》

《青年人》是1940年10月,中共清河区开完党代表大会,成立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区行署后,由山东清河区青年救国总会创办的,其创刊号于12月9日在博兴县高阜官庄问世,月刊,32开,石印,套红,印量5000份,发往军内外。

1941年初,刚刚起步的《青年人》编辑部和印刷厂的装备十分简陋,只有一支手枪和一辆旧自行车,而且经常走夜路,遇到敌人“扫荡”。鉴于此,将《青年人》印刷厂并入《群众报》社作为第三印刷厂,后连同编辑部一并转移到“垦利洼”活动。1943年,日寇大扫荡,报社一名艺术编辑被俘,《青年人》被迫停刊。

1944年夏,被俘的艺术编辑成功越狱,逃出魔窟,经胶东,转回渤海,《青年人》于1945年再度与读者见面。复刊后的《青年人》,为16开,铅印本,从封面设计到刊物内容都作了新的调整和改进,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战壕里印行的《火线画报》

《火线画报》是1944年夏天,渤海区抗日军民在发动强大夏季攻势的战役中创办的《渤海画报》“战地版”,红色,油印,八开两版,单张。

当时,为了及时反映部队作战的胜利消息和模范事迹,鼓舞士气,美术工作者把油印机带到战壕里,一面参加战斗,一面画速写,编说明文,把耳闻目睹的事件,迅速制成图画印出来,在战壕里发给战士。8月中旬的一天,一个叫刘实的美术编辑,随部队主力冲进敌据点消灭残敌时,不幸牺牲,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由于采编人员亲临火线,参加战斗,画面反映的事实都是来自第一手资料,真实、感人,战士看了很受鼓舞,说:“昨天的事,今天就印出来了,人物有姓有名,事迹有情有节,信得过。”“下回打仗,我也创些模范事迹,上上火线画报,光荣光荣!”战士们拉住采编人员和美术工作者的手说:“分完了画报,回来和俺蹲到一块吧!俺冲锋时你看着画下来,下期《火线画报》给俺登上一张!”由此,他们和他们办的《火线画报》,在渤海军区首长和作战部队中获得了“战场上的‘特殊兵’”的美誉。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战斗 青年人 红光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