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西街道构建起10分钟公共文化圈
2015年03月05日 14:24
来源:滨州日报 作者:闫亮亮
街道为促进文化队伍的健康持续性发展,2012年设立了专项文化建设资金,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采取贴息、奖励、资助的方式,支持文化的创作和创新。街道通过实践摸索,在各社区相继建起文艺协会等组织,并根据他们兴趣爱好,扶持成立乒乓球俱乐部、书画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分部。
原标题:市西街道构建起10分钟公共文化圈
本报滨城讯(通讯员 闫亮亮 报道)140支广场舞队、全年举办20场文化活动、连续三年奖补广场舞队,文化村居覆盖面和群众参与度逐年提高,“一居一队”户均知晓度达到了100%、文化娱乐参与度户均达到了70%左右……
近年来,市西街道通过打造社区文化阵地、开展公益性骨干培训、持续性资金投入等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市西39个村居处处彰显文化范儿。
社区成文化主阵地,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圈
在兴民社区的文艺活动室内,每周一、三、五都是老戏迷们集中活动的时间。市林业局退休职工刘增华对社区文艺活动室特别有感情。“这里就是我们老戏迷的根据地,打一个电话不到10分钟,朋友们就都凑齐了,里面什么都有,活动起来方便得很。”
市西街道根据实际将辖区居民纳入不同的“文化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参与享受惬意的文化生活。市西街道依托彩虹湖社区建设了高标准综合文化站一处,通过政府投入、争取上级部门捐助、社会支持等方式,在其余七个社区建起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扩大了文化场所覆盖面。
同时,街道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基层文化发展的好政策,积极协调文化部门和体育部门援建村级活动场所。目前,39个居委会文化大院都得到了高效利用。目前以街道文化站为枢纽、社区文化中心为基础、村居文化大院为服务网络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开展文艺骨干公益培训,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如今,每天傍晚华灯初上,在康家附近的五岳广场上,都会有一支五六十人的广场舞队在活动。从滨州职业学院退休的宋焕敏义务当起了授课老师,每天都手把手教居民们跳舞。她说:“这些舞蹈看起来容易,跳起来就不那么容易,里面有很多专业常识,除了上网学视频以外,街道请的舞蹈老师也时常给我们上课。”
为让喜欢广场舞、戏曲、乐器的居民能够尽快掌握专业常识和技巧,街道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授课的方式,常年对文化能人、文化团体进行培训和辅导,每年组织文艺骨干开展各类培训20余次,辅导文艺爱好者1000余人。
街道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培训项目,重新设计培训项目,规范培训制度,共培训学员万余人次,切实满足了群众需求。为农家书屋补充更新了价值13万元的图书,为双庙刘、康家、李口配备了E农影库;制定了村居文化信息资源工程达标升级方案,对共享设备进行了升级,文化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受惠群众不断增加。
街道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既从人才入手,还从内容抓起,多提供群众喜欢、期盼的文艺作品。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街道突出文化活动的原创性、地域性、特色性,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创造市西特色的“本土文化”。
扶持资金常态化投入,推进城乡文化均等化
“近两年,街道广场舞队每年增加10支左右,目前已有140支。这除了居民的参与热情高以外,街道专项文化资金的支持更是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街道文化站站长王晓茹说。
街道为促进文化队伍的健康持续性发展,2012年设立了专项文化建设资金,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采取贴息、奖励、资助的方式,支持文化的创作和创新。近3年以来,文化性直接投入达到了1000多万元,间接投入3000多万元,保障了公共文化事业大发展。
街道通过实践摸索,在各社区相继建起文艺协会等组织,并根据他们兴趣爱好,扶持成立乒乓球俱乐部、书画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分部。
同时,街道加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发展项目的力度,通过资助文化项目和活动、政府购买、专项补贴等形式扶持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发展,有了企业的赞助,文艺队伍的发展得到了保障,服装和道具得到及时更新,城市和村居逐步实现文化均等化。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