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邹平:做柿饼有门道 老手艺盼传人


来源:滨州传媒网

经过多道工序,王广英将柿饼装箱上市。从高到低,将柿子一个个系上晾晒。本报记者 李振平 刘清春 张猛猛 本报通讯员 刘苗  青山之上,柿树成林,打眼望去,黄澄澄一片。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李振平 刘清春 张猛猛 本报通讯员 刘苗

青山之上,柿树成林,打眼望去,黄澄澄一片。来到邹平县青阳镇的山区,你肯定能深刻体会到“点缀金秋”一词的含义。

在西窝陀村,51岁的王广英是制作柿饼的能手,有二十多年的制作经验。采摘、去皮、晾晒、出霜、储存,前后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每个工序中都隐藏着许多门道。

王广英说,霜降前后是做柿饼的最佳时机。霜降前10天采摘的柿子3斤出1斤柿饼,霜降后10天采摘的约2斤半出1斤。今年他自己加工了3000斤,这较往年已算少的了。

选柿子是头道工序。最好的是牛心柿,形状就和窝头一样,太扁的不行。去皮更是有门道,王广英从青州学习制作方法。过去青阳传统制作工艺是使用旋刀旋皮,这样会损伤到柿肉,造成柿饼容易变黑坏掉。经过参观学习,王广英改进技艺,用一段弧形的薄刀片镶在一段木片上,像削苹果一样,把柿子最涩的外皮削下来,这样就解决了柿子发黑的问题。

晾晒柿饼也有独特的方式,过去村里晾晒柿饼都是放在席上,特别容易招惹苍蝇。王广英改成了“吊饼”,去掉柿子上的萼,保留柿子的柄,然后将柿子吊起来。经过吊晒的柿子能晾晒充分;柿柄保持水分,里面的酸性物质不容易晒出,柿饼就不会发酸。经过20天左右的吊晒,柿子就糖化了,之后再在秫秸席上晾晒出霜,就可以放缸里储存了。

王广英说,现在村里都是50岁以上的人在做柿饼。谈及此,他一声长叹,制作柿饼的工艺“传承乏人”。

是村里柿子资源不丰富吗?不是。西窝陀村以前被称作“万亩柿子园”,1995年前后西窝陀村村产柿子80多万斤,家家户户种柿子、卖柿子、制柿饼。

是柿子和柿饼不赚钱吗?不全是。王广英说,十几年前他注册了“青风泉”商标,柿饼除了在滨州本地销售,还卖到了北京、潍坊、济南、淄博等地,甚至出口日本、美国,许多客户打电话预订,每年纯利润至少一万多元。

“只能说制作柿饼不够赚钱。”王广英说,现在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打工赚钱的收入明显比制作柿饼多,而且制作柿饼耗时耗工。两相比较之下,村里的年轻人就与“柿”隔绝了。

“从小出生在这里,爬柿子树、摘柿子,看人劈个柿子枝都心疼。”现在看着漫山遍野的柿子没人采摘,王广英心中很着急。他说,西窝陀得天独厚的资源应当“充分开发利用”。目前王广英琢磨着结合当地旅游开发,在下一年推出“乡村采摘游”,既保护了柿子树,又能激发村民的种植热情。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柿饼 采摘 手艺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