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百年高跷叠出“三层观音”


来源:滨州日报

南宋村高跷起源于光绪年间,由村民宋振海发起,聘请城西大孙艺人为师,形成村庄的文化传统。1988-1989年,在宋兴民、宋玉河、陈增玉、冯玉栋的带领下,南宋高跷队重新组建,参加了全县的元宵文艺汇演。”相信,有宋朝野等小青年的加入,南宋高跷队会传承得更好、更红火。

资料图

原标题:百年高跷叠出“三层观音”

本报记者 李振平 刘清春 本报通讯员 申建强 刘刚

场院里,鞭炮响过,锣鼓点是越来越急——南宋村的高跷队亮相了!

打头出来的是“秦叔宝”,这将军三四米高,手持双锏是威风向前。随后的醉老道、俏花旦、小武生等角色一路摇摆一路扭,一步步摇曳生姿。这一个个,步子迈得大,袖子甩得长,里面的武生还不时扎个功夫架子,单腿立双腿蹦一下子越出好远,吓得观众出一身汗。这就是惠民皂户李的百年高跷,这就是南宋村独特的精气神。

这是一出“木棍上的秧歌舞”,几十人踩的是锣鼓点,听是秦琼的哨子,玩的是花样繁多的阵势。原地旋转360度、转芯子、拉骆驼、三角园、四门斗、葡萄架、辫子插花……一出出花样有急有缓,像是排兵布阵,里面都是门道。最厉害的得属叠罗汉“三层观音”了,脚下是高跷,肩膀上是壮汉,最上头是村里最大胆的小子。这小子头戴花,脚踩叔叔们的肩膀头,双手合十向观众们施礼致敬,如雷般的掌声伴着锣鼓点响起。

“俺村的高跷1.6米高,是巧木匠用榆木、刺槐做的,重6.5市斤,又沉又结实,花样多功夫深,现而今在惠民是蝎子粑粑独一份!”70岁的宋玉河介绍,高跷队的灵魂是打头的汉子,他演的是秦琼秦叔宝,手里的两支棍子既是指挥棒又是双锏,要走出“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的赫赫威风。

南宋村高跷起源于光绪年间,由村民宋振海发起,聘请城西大孙艺人为师,形成村庄的文化传统。人物角色日渐增多,一般分“文跷”和“武跷”两大类,均仿照传统戏剧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随后,高跷绝技陆续传授给了附近大吴村、赵翟村、王图村、小付等村。南宋高跷在民国时期发展到鼎盛,建国初的表演曾轰动整个渤海区。文革前后有所衰落。

1988-1989年,在宋兴民、宋玉河、陈增玉、冯玉栋的带领下,南宋高跷队重新组建,参加了全县的元宵文艺汇演。2013年,由陈增玉、宋玉河、冯玉栋、宋玉水组织训练的高跷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表演人员最多、节目最多的一支。而今,南宋高跷是惠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申请市级非遗。

18岁的宋朝野身姿矫健,是南宋高跷队新一个焦点。他说:“我爷爷、我父亲都是从18岁开始踩高跷,他们那时候都会大劈叉。传说解放前,俺村高跷武生在一户地主家门前的窄胡同里大劈叉,地主奶奶看了很惊喜,给了好几块大洋呢!”相信,有宋朝野等小青年的加入,南宋高跷队会传承得更好、更红火。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南宋 高跷队 秦叔宝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