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着力促进海洋与渔业提质增效
2015年02月06日 09:43
来源:滨州日报
2014年,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改革创新、迎难而上,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大力开展“护渔”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电鱼、炸鱼、毒鱼、使用禁用网具等破坏资源行为,保护渔业生物资源,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原标题:融入新常态 展现新作为——着力促进海洋与渔业提质增效
2014年,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改革创新、迎难而上,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争取项目资金创历史新高。扎实推进和深入落实省厅与市政府签订的《重点工作对接任务书》,全力争取上级支持,全年共落实省级以上无偿资金1.59亿元。其中,建设项目资金1.1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再创历史新高。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项目获批实施,为全市海洋与渔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
——获批用海面积创历史新高。全年获批用海项目18宗,确权用海面积5699公顷。其中:获批建设用海项目9宗,面积281公顷;养殖用海9宗,面积5418公顷,均为历年来最多,为海洋经济发展和两区一圈开发建设提供了空间支持。
——增殖放流数量创历史新高。投入专项资金1400余万元,在沿海放流中国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等6个品种5.9亿单位,投入资金和放流数量均为历年最多。这些投入可形成2万吨、10亿元以上的资源量。同时,加大海河湖联动渔业资源修复力度,在滨城三河湖、博兴支脉河、开发区秦皇河和北海湿地公园等城市水系放流各类苗种上百万尾,海洋生态建设和内陆城市水系“放鱼养水”工程取得新成效。
——渔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项目,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推广应用渔业物联网技术。建成了1个市级和4个县级“养殖渔业技术远程服务与管理平台”,首期在17家养殖单位推行“渔业通”信息化服务,实现了养殖池塘远程水质实时视频监控、远程病害诊断、智能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渔场管理、养殖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等功能,养殖渔业逐步迈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试点成效显著。在全省先行先试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全面落实用海项目凭预审意见办理立项、凭海域使用权证办理项目规划和施工许可等工作机制,提高了用海项目审批效率;加强与金融部门对接沟通,全力协调用海企业凭海域使用权证抵押融资,目前,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融资近5亿元。
——渔业种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我市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规模大、效益好,但虾苗一直靠外地供给,品种多、乱、杂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去年,我们组织3家企业引进南美白对虾原良种开展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并取得成功,解决了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与省海洋生物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院和浙江贝类育苗专家联合开展了贝类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及半滑舌鳎、毛蚶等育种试验,水产种业起步发展。
——海洋文化建设力度加大。与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共同建成了全省首个国家级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今年将投入505万元用于基地扩建。精心组织开展了“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我心中的海”小学生绘画作品展赢得了各界一致好评,全社会关心、关注海洋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重大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养殖用海审批、水域滩涂养殖证抵押贷款等实现破题。在全省同行业内创先试行了海监执法风纪评议办法,探索建立潮间带高地违法用海行为立案处罚新标准,促进了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
2015年,面对新形势、融入新常态,海洋与渔业部门将展现新作为。
聚力“两保三提升”,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用海。全面落实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全力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用海需求,在申请、报批、监测、监管等方面提供前置和跟踪服务,依法依规规范海域使用;积极推进银企对接,扩大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范围,促进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监执法巡查,及时遏制海上溢油、海洋工程、入海排污等对海洋环境的损害,依法保护海洋环境;积极争取和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投入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高质量完成潮河岸线整治、芦苇湿地修复、套尔河入海口海岸带整治和贝壳堤岛与湿地生态修复等项目;大力实施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投入专项资金1500万元,增殖放流各类渔业资源5亿单位以上。
——提升海域监管能力。对市级海域动态监视监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积极争取和实施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投入专项资金1500万元以上,建立“基础信息全入档、动态监管全覆盖”的现代化海域资源管控系统。
——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投入专项资金520万元,加强市级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创新监测技术和管理手段,积极争取推进实时在线监测和信息化管理,优化海洋环境监测产品发布,增强监测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海洋观测预报站和滨州海洋预报台建设,疏通灾害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发布灾害信息。提升海洋灾害和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做好“九篇文章”,推动“海上粮仓”建设
——做好集聚文章,把养殖规模做大。整合优质鱼产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园区建设等涉海涉渔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一园多主体”、全产业链经营、全生态链养殖、全服务链支撑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形成规模发展、结构优化、特色显明的“海上粮仓”生产基地。
——做好特色文章,把优势产品做大。着力培育对虾、贝类等优势主导产品,力争经过3-5年努力,使对虾、贝类两大主导品种产值超过60亿元。重点组织开展对虾海淡水高产养殖技术攻关,探索推广高效养殖模式;拓展贝类底播增殖空间,培育毛蚶、文蛤等底播贝类增殖示范区,建设50万亩贝类生态产业带,培育滨州“海上粮仓”的独特优势。
——做好联合文章,把种业做大。以海洋与渔业科研单位和有条件的渔业企业为载体,建设对虾、贝类、半滑舌鳎等苗种繁育示范基地,推进国家级、省级渔业原良种场、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和市级水产苗种企业的创建和认证工作,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以种业带产业、提档次。
——做好科技化文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引导和支持渔业企业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增加科研投入,建立科研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推进各类渔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结合基层渔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渔业科技入户”和渔民技能培训等项目实施,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渔民,为“海上粮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做好信息化文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渔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广应用渔业物联网技术,推动渔业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积极培育水产网络交易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推动水产品营销向多元化转变。实施“大渔带小渔”计划,培育壮大渔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等模式,提高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做好产业化文章,提高竞争力水平。不断延长渔业产业链条,扶持发展种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实现渔业多次增值增效,促进渔民多环节增收。拓展渔业功能,以休闲渔业园区为重点,进一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消费吸引力,促进休闲渔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创建更多的区域性、标志性渔业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做好安全生产文章,保障渔业和谐发展。健全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机制,开展海洋气象预报服务,增强海洋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健全完善渔政指挥系统、渔船动态信息管理和电子识别系统,实施“百千万渔船”更新改造工程,对木质渔船进行玻璃钢化改造,提高渔船安全设施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市、县、乡、村、船五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执法人员联系渔民、渔船制度,畅通灾害信息和应急信息的传递渠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做好质量安全文章,保障渔业健康发展。严格执行渔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强化养殖产品质量控制措施,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水产品质量检测资质认定,推动快速检测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开展市、县水产品质量抽检工作。加强渔业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无公害、绿色食品(水产品)认证工作,加大对虾、贝类、海参、丰年虫(卵)、海蜇等优势渔业产品推介力度,打造滨州渔业品牌,提升水产品质量、信誉和知名度。深入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严格渔业投入品管理,严厉打击超标使用渔药、违法使用禁用渔药行为,打造水产品质量安全区。
——做好生态安全文章,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严格落实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制度,摸清宜渔资源现状,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严格实施近海捕捞渔船数量、功率“双控”制度,推进船型、作业渔具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及城市水系、内陆大型平原水库和水源地“放鱼养水”工程,保障水域生物多样性和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清洁。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选划和建设,保护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大力开展“护渔”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电鱼、炸鱼、毒鱼、使用禁用网具等破坏资源行为,保护渔业生物资源,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