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光峰论“为官之道”理应“为官有为”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为官不易”恰应“为官有为”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干部监管、提倡厉行节约、规范公

原标题:“为官不易”恰应“为官有为”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干部监管、提倡厉行节约、规范公务接待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得到了全国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高度评价。但是,也有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叹。他们说,“啥都不干,难找缺陷;只要不干事,就会不出事……”等等。

之所以会有这些感叹,笔者认为,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做人做官做事、立身执政用权的关系,认不清“为官不易”与“为官有为”的辩证关系和精神实质。为“官”者,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之所以不易,恰在其有为。“不易”在其责任、担当;“有为”在其作为、贡献。只有牢记不易,才能践行有为。所以,两者的关系互不矛盾,应当相与为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永做人民公仆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天职。“为官不易”导致“为官不为”的议论,看似是制度规定过密、过严、过紧的结果,实际上反映的是一名领导干部的内在修为与组织需要、人民期待是否一致,外在“他律”和内心“自律”是否一致,个人期望与工作本质是否一致。为此,领导干部只有打好自身立身处世的基础和根本,才能做到“为官有为”。

领导干部如何做官: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归类评价的记载。好官的标准是什么?西汉时,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三国时,司马懿提出的“清、慎、勤”成为好官标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尽管封建社会的好官,有其勤政廉洁、奉公执法的一面,也为人民做过不少好事,但是,与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存在质的区别。他们是统治人民群众的官僚老爷,而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革命依靠干部,我们的建设依靠干部,干部决定一切”。好的干部标准是什么呢?他提出“又红又专”的标准: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要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党而工作;还要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党实现了政策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干部标准又有了新的要求。邓小平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方针,强调要按照我们党历来坚持的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培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干部。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持续推进,尤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干部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成为干部新标准,注重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好干部的类型不一样,群众对好干部的评价角度也不一样。但是,好干部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这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标准已经明确,但是,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关键在于如何达到并践行标准。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条件、是基础,关键还在于干部个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个人是内因、是决定性因素。

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掌握执政权力,拥有执政资源,还能不能保持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本色?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了考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热衷“四风”,失去了群众信任,甚至陷入腐败堕落,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人生如桥、理念如柱、纪律如索。应自觉地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一座标杆,见贤思齐,反复比较,常修为政之德,不移公仆之心,才能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素质能力、改善作风形象,做一名合格的好党员、好干部。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有为 不易 干部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