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80后“深漂”的万言书:深圳 我真为你羞愧


来源:南方日报

11月2日晚上8时,巫刚(化名)坐在中心书城楼下Costa咖啡厅角落的沙发里。与许多外来打拼者一样,为了省钱,巫刚和女友一直租住在原关外龙华新区,直到去年才搬到福田。巫刚说,刚来深圳时,还能合租在岗厦等城中村,随着城市更新,很快被赶到了梅林关外。

《80后的万言呐喊书:深圳,我真为你羞愧!》获网友强烈反响。

原标题:80后“深漂”的万言书

11月2日晚上8时,巫刚(化名)坐在中心书城楼下Costa咖啡厅角落的沙发里。腼腆、内敛的性格让这名小个子男生说话时总爱盯着前面那杯卡布奇诺的拉花,脸上却始终有一抹难以去掉的疲惫,并能明显感觉他身上承受的压力。

这最终让巫刚爆发出来——上周三,他以“80后深漂是我”的网名,在深圳本地新闻门户网站的“深圳论坛”上发表了一篇《80后的万言呐喊书:深圳,我真为你羞愧!》的帖子。帖子很快在天涯、百度贴吧、搜狐、深圳房地产信息网等网站转帖后“发酵”,仅深圳论坛就有近万点击率,跟帖量过百。

跟帖有赞有弹,有人大呼“感同身受”,也有人骂“视野狭窄、思考肤浅,只会空喊”,更有人翌日就贴出与其针锋相对的网帖《深圳,你令我爱得热血沸腾》。“不是纯粹发泄情绪,也不想炒作。只想把平日思考与周边氛围写出来让人知道。”没背景、毕业来深打拼、月薪万余、就职IT公司、郊区租房市区上班……巫刚说自己是“漂”在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代表。

“我对这个城市又爱又恨,实际上,爱要发自内心的远大于恨。如果没有深爱,大可一走了之,又何苦如此费心费力。在内心最深处,不论怎样,都希望这个城市明天会更好。”

“论坛潜水者”的爆发

巫刚是湖北十堰人,在贵阳读了4年大学后,2008年与女友一起成为“深漂”。几年来,虽也换过工作,但跳槽并不频繁,目前在一家IT公司做主管,月薪1万多元。

与许多外来打拼者一样,为了省钱,巫刚和女友一直租住在原关外龙华新区,直到去年才搬到福田。“现在去公司单程需要40多分钟,但龙华线地铁实在是坐不了,早上光挤上地铁就至少需要20多分钟。”

巫刚喜欢看书,最近随身带着的是王志纲的《城市中国》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他爱逛论坛,觉得许多楼主对当下社会问题的针砭时弊“很有才”。但他本身“参与讨论,但不参与吵架”,总体是“说得少,看得多”的“潜水员”。

“看得多便难免会产生一些思考”,他不想这些盘旋在脑子里的灵感“烟消云散”,于是零零碎碎地记录一些给自己看。巫刚即将奔三,生活急需稳定下来,住房的压力却接连让他受挫。“关内的房子肯定买不起,龙华卖到两万多一平米也大大超出预期,我和女友每月工资加在一起,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一平米。”

而他的同事则干脆买了惠阳大亚湾的房子,因为每平方米只要6000元。看着女友每月因租房被房东逼得跳脚、因买房愁眉苦脸,身边的同事每天上班都疲惫不堪,每年身边都有哥们打道回府,巫刚突然觉得自己有很多话想对这个“又爱又恨”的城市说。

两周之后,巫刚结合身边发生的事和平时的思考,以“80后深漂是我”的身份第一次在深圳论坛发帖《80后的万言呐喊书:深圳,我真为你羞愧!》。他在帖子里质问:高房价、高物价导致大批大学毕业生逃离深圳,深圳还是那个创梦的城市吗?2008年以来,深圳经济增速降到10%左右,个人发展机会越来越少是必然吗?

“深圳土地资源稀缺等四大问题日益凸显,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房价、房租不断攀升,‘居深圳不易’。年轻人一方面面临发展空间日益压缩,另一方面生活成本又高涨,其生活和工作状态可想而知。”巫刚觉得,奔波于这座城市,生存需求一点点地挤压着梦想存活的空间。于是他想,如果能扩大深圳的面积,房价或许就能下来一些。“很多大城市都在建立城市圈,大的有京津冀,小的有广佛同城,但提了很多的深莞惠一体化似乎进展不大。“如果交通能控制在一小时之内,物流、人流就都会有所改变,生活成本也会降下来,如果深圳房价是每平米1万—1.5万元,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而我就是这个城市的大部分。”

“纠结的绝不止我一个”

或许是“80后”、“万言书”这样的吸睛字眼,又或者是用了“羞愧”这样的相对刺激性词汇,巫刚的帖子很快在不少论坛“发酵”。截至昨晚8时,仅深圳论坛上的点击率就达到9205次,跟帖回复108条。

有人点赞,觉得说出了80后“深漂”的心声。“看到80后也能如此思考社会问题,真让人鼓舞。有你的呐喊,深圳才有未来。”网友“良知的市民”说。但也有不少人反驳巫刚,认为高房价早已是一线城市的通病,并非深圳独有,并认为“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人才流动也是好事。

“北京、上海的高房价问题比深圳更严重,只能租一个铺位。相比之下,深圳农民房的舒适性比隔板房好多了。”网友“gandalf2010”说。“城市发展规律如学习,从0分到95分,过程和时间可以压缩得很短,但从95分到100分则很难,甚至无法达到。深圳的发展正是如此,一个城市不可能总保持高速增长,接下来的重心应是质量。”网友“jackyhe326”说。

网友“深圳铺王”则认为,大城市打道回府者一直多于留下的人,现在和以前都是如此。“去看看王石的回忆,上世纪80年代来深圳创业的人,不但要面对个人和城市前途的不确定性,还要放弃内地相对的优厚条件。任何年代,在人活在当下的那一刻,条件都是无比艰难的,只是乐观的人克服了它,悲观、懦弱的人被它淹没。”

弹赞两极的局面,对经常逛论坛的巫刚而言并没有感到不适。“他们可能觉得我是负面情绪比较重。要说没情绪这不可能,但我的本意并不是纯粹的情绪宣泄。事实上,我觉得深圳平等、包容,只要愿意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总体生活成本确实是比较高。”巫刚说,不论说他偏激也好,肤浅也罢,他只是记录一个80后青年在深圳漂泊和奋斗中最真实的体会。

“去年年底,大学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卷起行李回老家了,据说他的父母托人在县里给找了份公务员工作。而刚来时,他还一再表达对朝九晚五工作的憎恶。离开那天,他沉默很久,最终只说了一句:‘本想闯一闯,但确实看不到未来,很迷茫’。还有一个同事,相同岗位,在深圳年薪是12万元,但家乡却开到了15万元,只是公司规模不如这边,犹豫了一阵,还是决定回去。今年五一,一个高中同学也离开了深圳。”

巫刚自己也总是加班,而这些是保证能拿到相对高收入的必要条件。“很累,感觉要不停地工作,私人生活空间比较有限。”而午饭时间,同事们闲聊的话题也大多与此相关。

巫刚说,刚来深圳时,还能合租在岗厦等城中村,随着城市更新,很快被赶到了梅林关外。随着龙华、坂田新区兴起,住所又要继续外迁。奔波于居住地和工作地,确实让人疲惫不堪。对于要买房的人,境况则更为不堪。

“2003年深圳房价大约是5000元一平方米。那时刚需们可以在后海以40万元买到一套两居室,更经济的选择是去更远一点的前海、西丽买三四千元一平方米的房子,关外则普遍在2000多元。而现在新房均价约2万元左右,位置则是几乎在宝安的福永和沙井及龙华的清湖和观澜等边境地带。”

末了,巫刚抬起头说:“其实我很想留在深圳,回家的可能性非常小。”“深漂不是一个人,深漂是一群人!我对这个城市又爱又恨,实际上,爱要发自内心的远大于恨。如果没有深爱,大可一走了之,又何苦如此费心费力,在内心最深处,不论怎样,都希望这个城市明天会更好。”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张玮

相关专题: 回不去的故乡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逯延津]

标签:80后 万言书 巫刚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