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望和重托,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详情]
2019年是山东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一年。预计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可比口径实际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0%和9.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9%,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过去的一年,山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81个,覆盖带动贫困人口85.9万人;4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完工,改造贫困户危房3.16万户,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黄河滩区27个外迁社区主体全部封顶,28个新建村台完成淤筑。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企业跟踪服务平台和联动工作体系,健全重点行业企业“一对一”双向联系服务机制,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小升规”企业4000家。
要深度融入重大国家战略,落实与京沪战略合作协议,健全对接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工作机制,建立产业对接指导目录,精准开展各领域合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等工作。
2019年山东新动能正在加速成长,“四新”经济增势强劲。865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和104个省重大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407亿元和1172亿元以上,“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8%、 投资占比达到44.8%。新培育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70家,“上云用云”企业超过10万家,全国首个5G 高新视频实验园区落户青岛,全省开通5G基站超过1万个。
山东省市场红利持续扩大。常住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第二,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庞大市场规模、巨大消费潜力,成为山东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的强力支撑。
山东省劳动年龄人口达6700多万,普通高校146所、在校生230万,拥有全国近一半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人才回流态勢已经形成,仅去年住鲁院士就新增38.8%,山东的人力资源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
深化“一窗监听·一次办好”改革。全面减权放权授权。坚持“应放尽放,减无可减,放无可放”,在放权方面,除重大敏感事项外,省级权力事项全面下放济青烟,逐步扩展至其他13市实施。
2020年开建5条高铁、5条高速路。开工京沪高铁二通道天津至潍坊段、潍坊至烟台、莱西至荣成、济南至滨州、济南至枣庄旅游高铁等5个高铁项目;加快京雄商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潍坊至新沂段、青岛西至京沪高铁二通道、德州至商河高铁等4个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加快推进鲁南高铁曲阜至兰考段、济莱、济郑、黄台联络线等高铁项目建设,建成潍莱高铁。
今年山东省聚力协调发展,着力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突出三大重点,推动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格局。
全力保护好蓝天、爱护好碧水、守护好净土。山东省2019年清理整治河湖违法问题1.8万余处,16市建成区内166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部完成,全省PM2.5改善约束性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任务。
2020年山东将继续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加强对孤儿、残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关怀帮扶,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住房租赁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培育发展,公租房供给也将得到合理增加。推行覆盖全民的灾害民生综合保险,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多一份保障。
山东省将聚力兜底普惠,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推进健康山东行动,突出就业、社保、教育、健康四件民生大事,山东将办好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好事。
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扛牢新时代赋予山东的文化使命,加快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齐文化传承创新两大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机制化成果,整合资源推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将儒学这一世界文化瑰宝守护好、传承好、发扬好。
2020年山东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十大行动”,深化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大力培育航运金融、船舶交易等现代航运服务,推动由物流港向贸易港、目的港向枢纽港升级,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试点,抢抓机遇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响“山东海工”品牌,建设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实体化运作。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湾长制,严格管控围填海,深化渤海综合治理,高标准建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88%以上。
今年山东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稳就业将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将着力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和提升就业质量。具体来说,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将被清理取消,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问题将被进一步优化,同时要做到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要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争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从今年起,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山东将从严加强危险废物处置监管,继续实施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打造一批示范社区、示范村镇,济南、青岛、泰安三个试点城市生活垃圾回用率提高到35%以上。完成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崂山、昆嵛山等生态治理,全面落实林长制,建设绿色廊道1000公里以上,扮靓山东绿水青山常在、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谋划实施 “十四五”规划,推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到 2022年,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基础上,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现经济发展更加高质高效、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更加富裕、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一是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看结构优化的形和此消彼长的势,始终在创新发展上保持定力。二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看全省一盘棋,始终在协调发展上保持定力。三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始终在绿色发展上保持定力。四是处理好激活与规范的关系,看市场体制机制优势的再造,始终在开放发展上保持定力。五是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看综合效益最佳,始终在共享发展上保持定力。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
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实施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核心地位,发挥其他14市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带动作用,支持济南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格局。
突出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到2020年建设农业“新六产”示范县50个、示范主体600家。聚焦生态宜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大力改善路水电气暖讯房等基础设施,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农村公路建养管运协调发展。
强化陆海统筹,整合沿海港口资源,优化口岸布局,谋划推进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日照港四大集团建设,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推进交通强省建设,落实“多规合一”、综合交通网规划、高速铁路网规划。加快京九高铁、郑济高铁、京沪二通道山东段等高铁项目建设,打造“三环四横六纵”高铁网络;加快济青高速扩容改造、枣庄至菏泽、潍坊至日照、淄博至临沂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新增4个民用机场布点,形成“两枢一干九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建设黄水东调应急二期工程,推进南水北调胶东续建工程,扩大向胶东地 区输送长江水、黄河水能力。
突出“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山东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战略节点作用,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前列。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沿海城市互联互通,支持青岛、烟台、日照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依托东亚交通物流枢纽中心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转口贸易,探索中欧班列新模式。
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推动“山东标准”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
集中培育“5+5”十强产业,设立 6000亿元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推动重大工程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主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今年再压减粗钢产能355万吨、生铁产能60万吨、煤炭产能465万吨,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和企业杠杆率。
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智慧农机、精准医学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加快推进黄河滩区60万群众脱贫与迁建,保质保量完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推动20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在脱贫基础上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发挥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丢地保障作用,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继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主动做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加快散煤污染治理,稳妥有序开展电代煤、气代煤行动,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频发态势。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全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7%以上。
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技改造任务,建立消除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长效机制。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年内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0所以上,新增幼儿园学位50万个以上。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入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优化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创业载体发展联盟,加大就业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离休费。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科学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合理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职工、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50元提高到49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人均50元提高到55元。推进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推进住房租赁补贴,改造老旧小区40万户,开工改造棚户区84.3万套,全面完成农村存量危房改造任务。
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破除以药补医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机制。
要把牢政治方向,加快转变职能,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履职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做好经济、平安、党建三张报表,守住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稳定和谐、廉洁从政四条底线,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2019年是山东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一年。预计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可比口径实际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0%和9.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9%,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过去的一年,山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81个,覆盖带动贫困人口85.9万人;4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完工,改造贫困户危房3.16万户,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黄河滩区27个外迁社区主体全部封顶,28个新建村台完成淤筑。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企业跟踪服务平台和联动工作体系,健全重点行业企业“一对一”双向联系服务机制,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小升规”企业4000家。
要深度融入重大国家战略,落实与京沪战略合作协议,健全对接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工作机制,建立产业对接指导目录,精准开展各领域合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等工作。
2019年山东新动能正在加速成长,“四新”经济增势强劲。865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和104个省重大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407亿元和1172亿元以上,“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8%、 投资占比达到44.8%。新培育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70家,“上云用云”企业超过10万家,全国首个5G 高新视频实验园区落户青岛,全省开通5G基站超过1万个。
山东省市场红利持续扩大。常住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第二,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庞大市场规模、巨大消费潜力,成为山东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的强力支撑。
山东省劳动年龄人口达6700多万,普通高校146所、在校生230万,拥有全国近一半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人才回流态勢已经形成,仅去年住鲁院士就新增38.8%,山东的人力资源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
深化“一窗监听·一次办好”改革。全面减权放权授权。坚持“应放尽放,减无可减,放无可放”,在放权方面,除重大敏感事项外,省级权力事项全面下放济青烟,逐步扩展至其他13市实施。
2020年开建5条高铁、5条高速路。开工京沪高铁二通道天津至潍坊段、潍坊至烟台、莱西至荣成、济南至滨州、济南至枣庄旅游高铁等5个高铁项目;加快京雄商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潍坊至新沂段、青岛西至京沪高铁二通道、德州至商河高铁等4个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加快推进鲁南高铁曲阜至兰考段、济莱、济郑、黄台联络线等高铁项目建设,建成潍莱高铁。
今年山东省聚力协调发展,着力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突出三大重点,推动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格局。
全力保护好蓝天、爱护好碧水、守护好净土。山东省2019年清理整治河湖违法问题1.8万余处,16市建成区内166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部完成,全省PM2.5改善约束性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任务。
2020年山东将继续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加强对孤儿、残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关怀帮扶,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住房租赁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培育发展,公租房供给也将得到合理增加。推行覆盖全民的灾害民生综合保险,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多一份保障。
山东省将聚力兜底普惠,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推进健康山东行动,突出就业、社保、教育、健康四件民生大事,山东将办好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好事。
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扛牢新时代赋予山东的文化使命,加快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齐文化传承创新两大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机制化成果,整合资源推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将儒学这一世界文化瑰宝守护好、传承好、发扬好。
2020年山东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十大行动”,深化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大力培育航运金融、船舶交易等现代航运服务,推动由物流港向贸易港、目的港向枢纽港升级,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试点,抢抓机遇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响“山东海工”品牌,建设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实体化运作。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湾长制,严格管控围填海,深化渤海综合治理,高标准建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88%以上。
今年山东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稳就业将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将着力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和提升就业质量。具体来说,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将被清理取消,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问题将被进一步优化,同时要做到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要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争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从今年起,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山东将从严加强危险废物处置监管,继续实施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打造一批示范社区、示范村镇,济南、青岛、泰安三个试点城市生活垃圾回用率提高到35%以上。完成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崂山、昆嵛山等生态治理,全面落实林长制,建设绿色廊道1000公里以上,扮靓山东绿水青山常在、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谋划实施 “十四五”规划,推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到 2022年,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基础上,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现经济发展更加高质高效、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更加富裕、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一是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看结构优化的形和此消彼长的势,始终在创新发展上保持定力。二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看全省一盘棋,始终在协调发展上保持定力。三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始终在绿色发展上保持定力。四是处理好激活与规范的关系,看市场体制机制优势的再造,始终在开放发展上保持定力。五是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看综合效益最佳,始终在共享发展上保持定力。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
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实施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核心地位,发挥其他14市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带动作用,支持济南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格局。
突出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到2020年建设农业“新六产”示范县50个、示范主体600家。聚焦生态宜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大力改善路水电气暖讯房等基础设施,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农村公路建养管运协调发展。
强化陆海统筹,整合沿海港口资源,优化口岸布局,谋划推进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日照港四大集团建设,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推进交通强省建设,落实“多规合一”、综合交通网规划、高速铁路网规划。加快京九高铁、郑济高铁、京沪二通道山东段等高铁项目建设,打造“三环四横六纵”高铁网络;加快济青高速扩容改造、枣庄至菏泽、潍坊至日照、淄博至临沂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新增4个民用机场布点,形成“两枢一干九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建设黄水东调应急二期工程,推进南水北调胶东续建工程,扩大向胶东地 区输送长江水、黄河水能力。
突出“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山东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战略节点作用,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前列。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沿海城市互联互通,支持青岛、烟台、日照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依托东亚交通物流枢纽中心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转口贸易,探索中欧班列新模式。
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推动“山东标准”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
集中培育“5+5”十强产业,设立 6000亿元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推动重大工程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主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今年再压减粗钢产能355万吨、生铁产能60万吨、煤炭产能465万吨,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和企业杠杆率。
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智慧农机、精准医学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加快推进黄河滩区60万群众脱贫与迁建,保质保量完成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推动20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在脱贫基础上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发挥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丢地保障作用,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继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主动做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加快散煤污染治理,稳妥有序开展电代煤、气代煤行动,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频发态势。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全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7%以上。
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技改造任务,建立消除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长效机制。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年内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0所以上,新增幼儿园学位50万个以上。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入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优化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创业载体发展联盟,加大就业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离休费。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科学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合理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职工、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50元提高到49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人均50元提高到55元。推进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推进住房租赁补贴,改造老旧小区40万户,开工改造棚户区84.3万套,全面完成农村存量危房改造任务。
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破除以药补医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机制。
要把牢政治方向,加快转变职能,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履职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做好经济、平安、党建三张报表,守住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稳定和谐、廉洁从政四条底线,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经济发展
城乡面貌
改革创新
民生保障
党的建设
改革创新
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详情]
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详情]
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详情]
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详情]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详情]
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详情]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 [详情]
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详情]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 [详情]
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详情]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详情]
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支持济南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详情]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详情]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工作中努力实现不低于去年实际完成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今年山东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稳就业将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将着力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和提升就业质量
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将被清理取消,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问题将被进一步优化,同时要做到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2019年,山东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花、驶入快车道,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山东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济郑高铁山东段、济莱高铁等4条高铁开工建设、里程380公里。鲁南高铁日照至曲阜段建成通车,新增里程240公里,总里程达到1987公里,省内高铁成环运行,圆了千万老区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铁梦”
强力疏通城市 “毛细血管”,全年打通各类断头路400多条。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和临沂机场改扩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顺利推进。加快补齐水利设施短板,黄水东调二期工程、峡山水库胶东调蓄战略水源地工程和引黄济青改扩建主体工程相继建成并通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223座
年内27个外迁安置社区主体工程全面封顶,28个新建村台全部完成淤筑,改造完成旧村台23个
改进扶贫方式。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深化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危房改造,同步解决贫困群众脱贫与解困问题。开展扶贫扶志行动,加大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靠自身劳动脱贫致富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针对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总结完善扶贫资金持续积累持续发挥作用的办法
2019年,山东发展底板正在加速筑牢。金融风险防控有力推进。“金安工程”防控监测大数据平台启动运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恒丰银行改革重组顺利实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0.45个百分点,政府综合债务率也显著下降
污染防治持续加力。中央环保督察及 “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治扎实推进,清理整治河湖违法问题1.8万余处,16市建成区内166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部完成,PM2.5改善约束性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 “十三五”任务。在我们山东,“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正由 “奢侈品”变成 “日常品”
社会民生正在加速改善。20项重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9%。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58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520元
推进国家药品集中釆购试点扩围工作,25个药品中选价格平均下降59%。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正式招生,康复大学启动筹建
今年山东将借助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提高医保门诊用药报销比例、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具体举措,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山东将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农民工、个体从业、灵活就业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覆盖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同时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医保门诊用药报销比例达到50%以上,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就业
交通
脱贫
环境
养老
社保
从今年起,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查看更多]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划建设,基本消除城镇普通中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挥好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作用。[查看更多]
严加强危险废物处置监管,继续实施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打造一批示范社区、示范村镇,济南、青岛、泰安三个试点城市生活垃圾回用率提高到35%以上。[查看更多]
扫一扫 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