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择校风学区房 义务教育如何终结“怪现象”


来源:城市快报

昨天,本报开通“您心中的《教改纲要》”热线首日,许多热心市民打来电话参与讨论,畅谈各自心中对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其中,义务教育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市教委要求,今后凡是以考试择优的方式招生的初中学校,都要采取指标定向分配的方式招生。

在被誉为“未来10年天津教育改革路线图”的首个津版《教改纲要》中,“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被列为“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

长期以来,“择校”“条子生”“疯狂奥数”等现象从来就没有淡出过人们的视野。“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种种教育问题,成为了家长、学生、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反响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大家关心的是,这份新的《教改纲要》能否终结那些“择校风、学区房、奥数热、小升初评优”等“怪现象”?如何让每个孩子在义务教育面前,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市民声音

关注1:择校

“学校均衡发展了,谁也不愿意去花钱择校”

市民卢先生的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他正琢磨着在“热门”小学周边买一所小一点的“学区房”,让孩子能顺利入学。他打来热线说,他十分关注《纲要》里面关于义务教育的内容,“虽然明确了‘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缩小校际间差距’,但对于我们学生家长来说,还是显得有些空。就说均衡发展吧,提了这么些年了,可现实是好学校还是好学校,差学校还是差学校。”

“对于每一个家长而言,如果教育均衡发展了,如果我们家门口的这个学校跟那些传统的‘热门’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一样的话,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花更多的钱择校、跑更远的路把孩子送去上学。”

关注2:减负

“减负治本之策是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减负喊了那么久,可是中小学生们的书包却依然很重、近视率仍然很高、身体素质仍在下降……”虽然《纲要》中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但不少读者都在热线中表示了一致的疑问,“这一次‘减负’能走多远?”

“现在的孩子确实太苦了!”市民高女士感叹道,她的孩子今年才上小学五年级,每天光做作业就得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小学生的考试太频繁了,单元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而且现在考试的试题内容太难了,我本科毕业,好多小升初的数学题根本做不出来!”

她认为,在所有的措施中,治本之策就是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她说:“小学生被考试所累,源于小升初最终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分数来评价孩子,都说义务教育升学不能考试,可小升初如果不是三好生、如果没被提前推优,依旧还是靠分数来决定孩子的未来。”在她看来,如果考试制度不改,其他的措施便是“空中楼阁”,“肯定落不到实处”。

关注3:升学

“一跟升学挂钩,评优特长变得非常功利”

“这些年‘小升初’政策一直在变,其中连续两年区级以上三好生才获得推优资格免试进入重点中学,造成了小学评三好的异化。”小学六年级家长赵女士表示,评三好生、学奥数、艺术体育特长等,原本都是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好事,如今和升学挂钩后立刻沾染了功利色彩,成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负担。

“明明说了义务教育不能考试,各种竞赛成绩不能与升学挂钩,但仍有不少重点学校依旧通过各种名目的‘小班’来‘掐尖’,还是拿证书、成绩来考核,只要一开这样的口,家长肯定趋之若鹜。”赵女士的儿子在班里一直是前几名,4年级以前年年是三好生,可惜5、6年级两年只评上一次区三好,便没有提前免试推优的资格,只能和大家一起参加考试。她认为,这对儿子来说并不公平,“要么就都统一考试,又加上这些评优,谁来监督?公平从何谈起?”

专家观点

改变用“升学率”评价校长

“首先要改变评价校长、评价学校的方式。”一位在本市具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校长坦言,近年来,教育部门治理“乱收费”成效显著,治理“过重课业负担”却显得举步维艰。“因为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升学率是无法回避的重要指标。”他无奈地告诉记者,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升学率关系到家长的期盼、学校的声誉、上级的考核等,因此哪个校长也不敢轻易给学生减负,只要高考指挥棒存在,义务教育就很难摆脱应试的现状。因为重点高中校长都会尽可能地选拔优秀生源,就会导致中考竞争愈发激烈,学生负担自然很难减下来。

警惕学校“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禁设重点校、重点班,不能光摘牌子,关键要资源均衡。”市教科院一位基础教育研究专家表示,义务教育应该是没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的。从法律上加以限定,其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具体实施起来,却是“看起来很美”。

他通过多年在基层学校调研发现,因为种种原因校际之间的差距是短时间无法改变的,“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摘掉了重点学校的帽子,但在人们心目中的‘重点学校’是摘不掉的。”他透露,目前在实施的教师人才流动、好校带差校、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等举措,已经对校际差距有所改善。但从根本上说,那些重点学校往往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财政拨款、专项经费等,教育资源分配很难完全均衡,那些重点学校有传统优势,加上更多的支持,会产生‘马太效应’,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改革招考制度从均衡生源入手

“优质高中初中部指标定向分配,是为了均衡初中生源,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市教委中学处处长黄炎称,目前本市义务教育资源还不完全均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在本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客观存在着家长对“重点校”趋之若鹜的现象,这是造成小升初择校热不断升温一个重要原因,“市教委从2007年开始,对这类初中采取推荐保送或招生指标定向分配的方式,逐步取代考试选拔择优录取的招生方式。招生计划的60%按照一定比例定向分配给区内每一所小学。让招生学校接收各小学推荐的优秀生。最终全市将实现初中全部免试入学的工作目标。”

“当然来自各所小学的推荐生其优秀程度会不尽相同,但是在‘考试择优’和‘促进均衡’的抉择中,我们首选均衡。”黄炎表示,以往优质高中初中部的招生是在全区范围内层层筛选,优中择优,这种招生办法弊端很多,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必须改变。今年起,要逐步改变优质高中初中部在区内择优的招生办法,把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区内各小学。

黄炎表示,“实行优质高中初中部招生指标定向分配”有三大优势:一是缓解了小学毕业生激烈的升学竞争,有利于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使小学毕业生从选拔性考试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恢复小学毕业考试水平考试的本来面目;三是有利于从均衡生源入手,拉动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市教委要求,今后凡是以考试择优的方式招生的初中学校,都要采取指标定向分配的方式招生。

相关专题: 择校难  

相关新闻:

标签:义务教育 怪现象 学区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