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中的不文明 不只是一种文化陋习
2013年05月28日 12: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从故宫的铜缸到长城的墙砖,从敦煌的壁画到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众多旅游景点都曾留下中国游客“到此一游”的印记。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热衷于在景区题写“到此一游”,其实也体现了中国游客一种非常微妙的文化心理。
原标题:“到此一游”不只是一种文化陋习
从故宫的铜缸到长城的墙砖,从敦煌的壁画到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众多旅游景点都曾留下中国游客“到此一游”的印记。最近,出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一句“丁锦昊到此一游”,再度激起社会各界对中国游客素质的热议。据媒体报道,在神庙上刻字的人是一名14岁的南京学生,其父母已就此事公开致歉。
我们已很难知晓这种旅游文化陋习源起何时,现在每当出现类似案例,尤其当中国游客“丢脸到海外”之后,舆论总是惯于从“素质”的角度进行解读。在我看来,中国游客热衷于题写“到此一游”,固然是游客素质欠佳的一种表现,但我们不应仅仅视之为一种文化陋习。
任何文化陋习都是教育失范的显性表征,因为国民素质与个体修养的习得,是社会规范与文化传统长期教化的结果。丁锦昊做出题字举动,是因为一些已经存在的陋习影响了他的价值判断,而教育没有及时进行纠偏。
在文化陋习随处可见的大环境中,一句“到此一游”可能会因司空见惯而面临较弱的道德压力;然而,一旦这种陋习出现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之中,便会显得格外扎眼,教育失范的问题也会在鲜明的文化冲突中显现。事实上,无论是巴黎街头的中文标语“请勿喧哗”,还是首尔自助餐厅的“请勿浪费”,抑或纽约地铁站内的“请勿插队”,都是在以一种尴尬的形式“教育”那些修养欠佳的中国人。
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热衷于在景区题写“到此一游”,其实也体现了中国游客一种非常微妙的文化心理。当那些游客将自己的“真迹”留在国内外的各个景点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怀着一种希望“被看见”的心理期待。有些中国游客题字之后还要拍照留念并将照片“晒”到微博,就是这种心理作用的极端表现。
热衷于在景区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甚至还有人喜欢顺手从景区带点墙砖或小物件,同样有社会文化方面的诱因。这些行为,表面上是想制造一种“纪念”元素,抑或增添自己的“资本”,实际上却暴露了中国游客的经济身份和文化身份的错位。
对绝大多数刚刚富起来的中国游客来说,旅游还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每次出行的目的性都比较现实,选择旅游地点时也都偏好名气大、热闹的景点。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很多游客的“到此一游”,随手拍一些照片,找当地人随口聊聊,甚至小住一段,都是更文明的方式。
中国游客当然不是“素质差”的代名词,但通过“到此一游”之类的细节,我们能够感知国民素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的文化差距。缩小这个差距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相关专题: 中国式“到此一游”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