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邹城:名家辈出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1.孟母 【孟母】(?~前317)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后人把她与徐母(徐庶母)、欧母(欧阳修母)列为做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

1.孟母

【孟母】(?~前317)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后人把她与徐母(徐庶母)、欧母(欧阳修母)列为做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居邹城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学着埋坟头,哭丧。孟母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遂迁居至城西庙户营。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坐贾,拍卖喧闹,孟子受环境影响,又模仿商人的样子。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又把家迁到县城南关的学宫旁。孟子于是嬉戏"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说:"此处真可以居吾子矣。"这就是"择邻三迁"的故事。最初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并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这就是"断机教子"的故事。经过孟母三迁择邻、断机以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2.孟子

亚圣---孟轲

私淑于孔子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韦贤

【韦贤】(前148~前60)。西汉大臣。字长儒。祖籍彭州,至高祖父韦孟时迁居邹县城东。精通《礼记》、《尚书》等经典,长于诗赋,世称"邹鲁大儒"。曾任光禄大夫、大司马车骑将军、长伶少府等职。汉昭帝继位,韦贤曾为皇帝讲授诗篇,昭帝赐封他为光禄大夫、詹事。元凤五年(前76),再迁为大鸿胪。昭帝死后,宣帝继位,因韦贤曾为先帝授诗,特别受到宣帝尊重,赐爵关内侯。本始三年(前71),韦贤任丞相,封为扶阳侯,食邑700户。地节三年(前67),韦贤以年老多病为由,辞掉丞相职位,告老还乡。

4.匡衡

【匡衡】生卒年待考。西汉经学家。字稚圭。邹城羊下村人。家境贫穷,但自幼好学,不为家贫所误。年少时常给人家当短工而不取报酬,只是以借读主人家的书为交换条件。晚上无钱置灯,他便将墙壁凿个洞,"偷"来邻居家的灯光读书。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精通《诗经》,在儒生中有很大影响,有"经明不凡,当世少双"、"才智有余,经学绝伦"的美名。曾任郎中、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建昭三年(前36),被提升为丞相,赐封安乐侯。在治国安民问题上,主张"礼让为国",并主张首先从君臣做起,整肃吏治,使"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从而做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他的这些政治主张,对医治当时百孔千疮的腐败政治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5王粲

【王粲】(177~217)东汉文学家。字仲宣。邹城人。出身显贵家庭。少时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有一天,他与人同行,路遇一碑,别人问他能否背诵这篇碑文,王粲看了一遍,当即背碑而诵,一字不差,随行者无不惊叹。汉献帝西迁,王粲随之徙居长安,深得左中郎将蔡邕的赏识。当时蔡邕才学卓著,朝内官员无不敬仰,宾客盈门。蔡邕听说王粲到来,慌忙出迎,并对宾客们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因劝其归降曹操有功,被赐爵关内侯。曹丕建魏称帝,拜王粲为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7),王粲随军出征,途中病逝,终年41岁。曹丕率众文士为其送葬。王粲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代的孔融、陈琳、徐干、阮?、应?、刘桢为"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

6王熙

【王熙】(201~280)魏晋时期医学家。字叔和。邹城人。后人习惯呼其字。王叔和出身贫寒,自幼有宏图大志。熟读经史,酷爱医学,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被擢升为太医令,主持朝内医政。其间,他着手整理古代的医学典籍,先后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并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学切脉的经验,著有《脉经》、《脉诀》、《脉赋》等书。魏晋以前,我国采用的是"三部九候"切脉方法,王叔和创造性地提出了"独取寸口"新"三部九候"切脉法,此法至今被我国中医临床诊断所采用。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先后传到日本、东南亚等地,17世纪末传到欧洲,对世界医学产生了较大影响。

7.刘宝

【刘宝】(?~301)西晋军事将领,文学家。字道真。邹城市郭里镇人。自幼聪颖,能歌善箫,并善于以优美的乐歌表达自己的感情,闻者无不留连。曾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任从事中郎,后任吏部郎。他善于骑射,精于武功,作战英勇,又先后任侍中、使持节、安北大将军、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等职,后因戍卫北境有功,赐爵关内侯。刘宝不但能武,而且善文,尤通经史。著有《刘宝文集》3卷及《历代史书考异》,流传于世。

8.宋继鹏

【宋继鹏】(?~1863)清末文贤教起义首领,秀才。邹城市白龙池村人。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山东地方官吏为防御革命势力的发展,命令各州县举办团练,建立地主武装。宋继鹏以办团练为名,联合郭凤冈、李八等人,收购武器,建立组织,训练队伍,以"文贤教"为掩护,于咸丰十年(1860)竖起起义大旗。同年12月率军于黄土、龙泉一带击败清军;次年春,再败清军,乘胜进驻滕县、泗水一带,并引军打入济宁境内。同年秋,捻军攻入山东,文贤教起义军力量随之壮大。在捻军和红枪会配合下,先后攻占了曲阜、泗水、滕县、泰安的一些村镇,队伍号称十万大军。同治二年(1863)四月,捻军北上,文贤教军孤立,遭到僧格林沁大军的围剿,宋继鹏率军辗转苦战,终因寡不敌众,余部万余人被围于邹县白龙池一带与清军作最后决战。死战月余,血流成河,尸骨遍野,万余名义军将士全部战死。

9.彭建华

【彭建华】(1910~1938)抗日义士。曾用名彭传彬。邹城市平阳寺镇张家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2年初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春任中共邹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37年1月被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出狱,组成中共鲁南特别支部。1937年11月重新组建了中共邹县县委,并任县委书记。12月中旬,为策应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徂徕山起义,中共邹县县委发动了南亢抗日武装起义,组建鲁南人民抗日武装游击总队,彭建华任政治主任。武装组队不久,即袭击了驻两下店的日寇,在邹县大地上打响了抗击日寇的第一枪。1938年3月,遭红枪会袭击身亡。

相关专题: 山东邹城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邹城 山东 名家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