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清湖畔烟云往事


来源:中建长清湖社区报

剑胆琴心”武中奇 自创“武体”名扬四海  明朝年间起,居民各地汇聚到来佛山东北面,原名大岩庄,缘于在大山岩下。来佛山附近将设纪念亭 “八大景”或成新景点  长清湖畔,环绕崮云湖街道办西部的是来佛山。

原标题:长清湖畔烟云往事

(图片)

□本报记者  姚东舒  

初夏的长清湖微波荡漾,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更添妩媚。它就像园博园中闪烁的一颗明珠,神秘而夺目。长清湖畔,在曾经的前、后大彦村土地上,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文化新居已然崛起。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太多值得后人铭记的故事,只有静谧的长清湖见证了数世纪的风雨沧桑。长清湖开发前照片长清湖鸟瞰图“剑胆琴心”武中奇自创“武体”名扬四海  明朝年间起,居民各地汇聚到来佛山东北面,原名大岩庄,缘于在大山岩下。后因为这里多出才德之人改为大彦村,并以东西路为界分为前大彦、后大彦。说起武中奇,曾居住在后大彦村的老老少少都能讲出他的故事。在世人眼中,他不仅是一位著名书法家,更是功勋卓著的革命战士。2006年3月,他百岁而终。  

据后大彦村村支部书记宋朝亮讲述,武中奇出生在一个世代耕作的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武世俊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王桂英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家庭妇女,一面精打细算料理一家的衣食,还要抽空到农田帮助丈夫料理农事。  

在旧时代,武中奇一家由于受到村里地主盘剥和兵匪骚扰,生计十分窘困,没钱供孩子到学校念书。武中奇七岁的时候,父亲给他带回一本相当破旧的书———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书中隽秀有力的毛笔字,深深吸引了武中奇。他有空就拿出来看,照着书中的字观赏揣摩,晚上睡觉也用手在身上反复摹画。不认识的字就四处求教,一有空就照着字帖临摹。  

由于家境艰难,根本没有钱买宣纸供武中奇练字。他就在家长的帮助下,找了八块方砖,细心(光拼在一起,用青麻捆扎在一起当毛笔,蘸水在(光的方砖上临帖写字。“现在济南市泉城路新华书店卖一种专门用来练字的‘文房第五宝’,用毛笔蘸水在一张厚宣纸上写字。可以反复使用多年。”长清区原人大代表井兴远介绍,这与武中奇创造的“砖纸”、“青麻笔”蘸水写字,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中奇的真、草、隶、篆均有深厚的功力,尤以真、草见长,特别是草书,是以碑融草的大胆尝试者和成功者,开宗立派,独树一帜,世称‘武体’。”井兴远介绍。记者了解到,为纪念这名书法老者,当地政府或考虑在中建·长清湖项目所在地设置武中奇纪念馆。后大彦村出了“武氏三雄” 徂徕山上齐抗日。武中奇有兄弟三人,哥哥名叫武迹沧,弟弟武思平,三人共同参与了徂徕山武装起义,并成为地下党组织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就是被后人广为传颂的“武氏三雄”。  据当地史志记载,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主力沿津浦铁路向南推进。国民党军队视敌如虎,尚未交战就闻风而逃。侵华日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向黄河推进。控制山东泰安的徂徕山地区,对纵贯南北的津浦铁路和公路干线有重要意义,是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地区。面临这一严重局面,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撤出济南,转移到徂徕山山区的篦子店。  

发动起义前,武中奇留在篦子店,他用一方砚台,(制成了很气派的一方“官防”,上刻“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印”,在红旗正中写上“游击”两个大字。在旗帜的镶边上恭书“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  

1938年1月1日。这是山东抗日战争史上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元旦那天,天一蒙蒙亮,各地的起义队伍,从新泰、莱芜、泰安、泗水等地,纷纷集中到徂徕山大寺。起义人群中有工人、农民、士兵、教师、学生、店员、职员各色人等几乎无所不包,穿着打扮更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手中的武器也是各式各样,有步枪、匣子枪、猎枪,更多是大刀、长矛、土炮。时任省委书记黎玉代表中共山东省委郑重宣布:“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正式成立!徂徕山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共160人,经过整编,分为两个中队,一中队长为李怀英。共分6—7个班。武中奇任排长,武思平为班长。在这场徂徕山起义中,日本侵略军吃尽了这支抗日部队的苦头,真正成为侵华日军的“克星”。来佛山附近将设纪念亭“八大景”或成新景点  

长清湖畔,环绕崮云湖街道办西部的是来佛山。据当地居民介绍,这座山原名青龙山,因光绪年间修建庙堂,引来众香客上山拜佛,后更名为来佛山。从东向西看,它介于马鞍山、窟窿山之间,独成一体,中间高耸,巍峨屹立于天地中。“居住在山下的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食不饱肚、衣不暖身的困境中。让后人永远铭记的,是震惊世人的‘大彦惨案’。”忠实记录长清湖畔历史的井兴远说,“1938年正月,日寇四次侵入大彦村,使140多人被残杀,几百间房屋被烧毁,无数粮物被掠走,人们处在血雨腥风中。”据介绍,为缅怀先人,警醒世人勿忘国耻,经当地政府协商,或将在来佛山附近设碑立亭,悼念逝者。  

来佛山脚下那些被世人铭记的抗日英雄,除了武氏三兄弟外,还有一奶同胞的兄弟烈士王勉为、王励为,也有王震率先投身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中,更有一位无名英雄在这座来佛山上献出宝贵生命,长眠于长清烈士陵园。  

来佛山顶部宽阔平坦,周围植被茂密。山上的玉皇殿已不算完整,但从现存和残缺的殿堂碑刻中可以看到它当年的辉煌。玉皇殿成古堡式建筑风格,石墙厚度一米左右,内顶部呈拱穹形,墙上的壁画依稀能看出当年“仙鹤祥云”的彩绘图案。依次向北是观音庙、王母娘娘庙,神像都是后来的一些善男信女捐资新塑的。最雄伟的是南面崖壁之上的二层仙阁楼和影壁,石墙有7米多高,四个墙角上下都直得像一条线。几百年来除人为破坏顶部外,任凭风雨雷电击打,依然屹立山巅。  在来佛山的顶部和腰部,还有八大自然景观。“文昌洞”、“蛤蟆嘴”掩藏在翠柏丛中,“哗啦天宫”、“蜘蛛窝”悬在崖壁上,“吊桥”、“仙人床”位于玉皇殿西侧,“明光崖”和“石瓢”相邻。每到汛期,就能看到山顶的水从大石崖上流下,犹如水帘洞。  

站在来佛山顶往下望去,可眺望到东南方的泰山、西北处的黄河,更可看清园博园、大学城的全貌。“这些都不失为一处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新景点。”井兴远表示。◎延伸阅读长清湖畔有棵百年古槐  长清湖畔有一棵古槐,历经百年依然枝干遒劲、郁郁青青,与清风碧波为伴,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  

“当初项目规划时,这棵老槐树的位置是要建别墅的,中建·长清湖尊重自然环境,经过研究,公司最终决定,放弃建造别墅的规划,用别墅换槐树,于是才有了如今的这道独特的风景。”中建五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从古至今,槐树“神化”的形象就在国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槐树还与古代官职有了联系,成为了官职的代名词,也被视为科第吉祥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槐树还被当做迁民怀祖的寄托。元末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驿道边有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明初鉴于长年战乱,中原荒芜,朝廷多次组织将山西之民移往冀鲁豫皖等地。每次移民多在深秋,官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凡移民都要集中在这里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川资”,后由这里编队迁送。  

据说当时明朝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三日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拖家带口,熙熙攘攘,纷纷赶到古槐树下。第三天,大槐树聚集了十几万人口。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的百姓,一位官员宣布了大明皇帝的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由于是强迫性移民,所以移民们到这里登上了离乡背井的征程,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频频回首,渐行渐远,亲人的面孔逐渐模糊,只能看见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记者姚东舒 整理)◎口述历史大彦惨案目击记  

1938年2月13日,上午9点多钟,长清县城关东八里洼村的红枪会首领郑文明身穿红兜兜(红会标志),从前大彦村去东八里洼办事。郑文明走到后大彦村北的下桥沟时,遇上一辆载有十几名日军的从长清开来的汽车。车上的日兵看见郑文明身着红色衣服,跳下汽车不由分说就把郑文明抓住押上汽车,往崮山方向开去。汽车开到大彦村东的沙河时,陷进了泥坑。郑文明趁车上的日兵下来推车的机会,跳下车向大彦村逃去。日兵发现后,一面开枪射击,一面在后面猛追。  

在前大彦的大庙里,正议事的数十名红会会员和村民见日兵追杀郑文明,怒不可遏。在场的村民张凤元大喝一声:“鬼子来了,还不赶快跟我杀!”一呼百应,于是会员们拿起大刀、长矛、镢锨、铡刀等武器,向日兵冲去。有的村民击鼓,有的敲钟,全村青壮年听到钟声、鼓声,都手持器械从四面八方涌来。日兵见势不妙,便四处逃窜。  

红会和村民们以为日军已被赶跑,就又聚集在大庙内祭神议事。逃到村外的日兵又带着机枪气势汹汹地返回村内,在庙门口架起机枪,对庙内的红会会员和村民开枪射击,由于火力较猛,除7人越墙突围外,其余30多人都惨死在庙里。  

日军杀死几十名村民后并不甘心,当天下午又纠集崮山据点日兵两三百人,带着大炮、机枪,牵着狼狗,第二次进村报复。日兵先用炮轰,后用机枪扫射。进村后,不管男女老幼,见人就杀。日军在南松林一处,杀死村民十余人。又从村里搜出30多人,用铁丝将手背串在一起,押到村中一个大院内,用机枪杀害,仅村民王玉英一家就被杀死4口。全村尸体成堆,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日军血洗大彦村后,次日上午10点钟左右,又第三次进村。日军破门而入,挨户搜查,所到之处浇油放火,一个300多户的村庄,被烧的就有100多户。日兵还把搜出的20多个老人集中在一起,浇上汽油,活活烧死。这次惨案,全村共死亡144人。惨案发生后,半月之内没人进村。  

(口述人王玉英记者姚东舒整理)

相关专题: 文化济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武中奇 湖畔 窟窿山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