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道不尽南新街的名人往事


来源:齐鲁网-

5月20日,位于济南市南新街58号的老舍旧居修缮保护工作正式启动。方立民的父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主要演员,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随团转入山东省京剧团,住南新街53号(原57号)。

5月20日,位于济南市南新街58号的老舍旧居修缮保护工作正式启动。去年年底,济南市文物行政部门以400万的价格将这处原为私人所有的住宅收购。一直以来,老舍旧居的保护修缮工作就备受关注。

南新街,北接趵突泉,南邻文化西路,是条“一干三岔”街。从街北口到街中间为“一干”,再往南则是“三岔”——东中西三条胡同。如此狭小的空间,却是济南名人故居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构成了一部晚清民国以来名人生活图景。昔日齐大教授、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多居于此,比如人们熟知的老舍、明义士、方荣翔、黑伯龙,便是其中代表。

老舍: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

就整体建筑而言,位于南新街58号的老舍旧居算不上“豪华”,但因与老舍的一段渊源,使其成为南新街诸名人故居的“老大”。

“一九三一年暑假,老舍回北京和我结婚。婚后,我们一起回到济南,在南新街租了一所小屋子,当时的门牌是54号。在这里,我们住了三年,生下了舒济。”老舍夫人胡絜青在散文《旧居》中写道。

这三年是老舍一生中文学创作的顶峰,他相继创作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赶集》、《济南的冬天》等7部长篇小说、24部短篇小说、41篇散文和杂文以及20首诗作,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老舍先生对济南感情极深,称为“第二故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逐渐知道老舍曾在济南居住过,小院开始有了来访者。“虽然是平房,北房不是老四合院的那种上房,一般四合院的上房,都要有几个台阶,它没有。”在南新街居住了50多年的方立民告诉本刊记者,“进北房门后有隔断,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特殊的了。”老舍把卧室安在北房,客厅兼做书房,书桌就安放在西窗下。

小院不大,却曾给老舍带来无尽欢乐。院里种满了花草,盆养的畦栽的都有,还有一棵紫丁香和一大缸荷花。还有一眼水井,一早一晚,老舍自己打水浇花,施肥,捉虫,花儿开得很旺盛。每年开春以后,小院里花香不断,五彩缤纷,吸引不少朋友来赏花。夏天,把西瓜等水果吊进井里,井就成了“冰箱”,有很好的冰镇效果。

一家三口特意拍了一张照片,老舍在上面题诗:“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照片并诗后来发表在1934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上。

胡絜青记得,1932年夏天济南出奇酷热,一过上午九十点钟,热得人喘气都感到困难。老舍抢在太阳出来之前起床写作,头上缠着湿毛巾,肘腕子下面垫着吸墨纸以防汗水湿透稿子。一个暑假,他“拼”出了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离婚》。多少年后,重回旧地,胡絜青沉吟良久:“如今,我一进这个院子,看见了北房,立刻想起了他写作时的万般辛苦。”

1999年老舍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济南市人民政府将该院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南新街58号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直以来,它是济南市民徐勇刚的私人所有住宅。

去年,徐勇刚接受采访时表示,从1999年老舍故居被列入文物开始,他们的生活就陷入了巨大的不便,维持旧居的原貌与住房环境的恶劣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而今,老舍故居被政府花400多万元收购下来,并将在整修后对外开放。老舍之子舒乙得知后表示:“这是一件好事,相当于国内又多了一处老舍纪念馆。”

据了解,第一个老舍纪念馆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9号的老舍故居纪念馆,第二个是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2号的“骆驼祥子博物馆”,第三个是位于重庆北碚的“四世同堂纪念馆”,第四个是位于济南大明湖公园的老舍纪念馆,南新街58号的老舍故居算是第五处。

明义士:洋邻居读《离婚》

民国时,原齐鲁大学的外教们,很多也住在南新街。街上有两座洋楼,西边一座大的即为齐大第一任校长英国人布鲁斯的故居。

布鲁斯回英国后,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而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当东方学院讲师时,即为布鲁斯教授的助手,据说老舍曾帮助其翻译过《金瓶梅》。

老舍回国任教于齐鲁大学,得益于布鲁斯的推荐。

老舍的58号院北邻的56号院,如今是卫生厅老干部宿舍,在当年,与老舍的陋室相比,这里堪称花园洋房。其主人便是老舍的齐大国学研究所同仁、有“甲骨学西方第一人”之称的加拿大人明义士。老舍是“新文学教授”,明氏则是“考古学教授”,中国人专擅白话文,洋老外专攻甲骨文。

明义士,原名孟席斯·詹姆斯·梅隆,1885年生于加拿大,大学毕业后到神学院进修,1910年以牧师身份来到中国河南传教。在安阳,他接触到了甲骨,并投入地研究了起来。1917年,其编著的《商代文化——殷墟甲骨》一书收录了甲骨2369片,是欧美学者出版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

因为在甲骨研究、考古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1932年,他被聘为齐鲁大学考古学教授,教授《甲骨研究》、《考古学通论》、《人类学与考古学》等课程,便住在了这条街上。

“大花园、小洋楼”,这是一些南新街的老人对明义士故居的印象。据说,那独门独院的居所,楼前有个养鱼池,院内四处郁郁葱葱,在绿树、鲜花的映衬下,总透着一股幽静与雅致。

明义士和老舍做了几年的邻居,有过一定的交往。当年登门拜访明义士的齐大学生回忆说,在明义士家见过老舍,明氏书架上摆放着铭器、古籍、外文洋装书,更有一本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格外显眼,那是老舍亲笔题赠的。

明义士在这里住得并不长,1936年,他离开济南开始休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此后便再也没有重返中国,1957年逝世。明义士所藏甲骨现存世36097片,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等地。1999年,明义士次子、曾出任加拿大驻华大使的明明德将明义士生前收藏的包括金石拓片、照片、书籍、信件、日记、手稿等大量重要研究资料捐赠给了山东大学。

《奇袭白虎团》在这里诞生

1958年,出生后不久,方立民便被父亲带到了济南,长住南新街,至今已有55年。

方立民的父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主要演员,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随团转入山东省京剧团,住南新街53号(原57号)。

5月28日,在南新街53号院的家里,方立民向本刊记者聊起了他的父亲,以及南新街的名人轶事。

“那时候的省京剧团就在南新街,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剧团的员工上下班穿着样板服,到文化西路上坐班车。很多人的生活补助,相当于现在走红的歌星。”方立民告诉本刊记者。

当年方荣翔属“国家四级演员”,月薪210元人民币。这在当时绝对是“高薪”,那时一些老资格副省长们才160元——180元左右。

“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奇袭白虎团》诞生地,当时是省京剧团的排练厅,上世纪80年代建了家属楼。”方立民说。该剧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等人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八个样板戏,山东出了一个,其他的都出自上海、北京。”一时间,样板戏红遍全国,演员走到哪儿都受到潮水般的欢迎。

“那时候父亲虽然很红,但是非常平易近人,就连遇到挑大粪的,他都主动跟人家握手,人缘很好。”方立民告诉本刊记者,走在街上,不管遇到谁,方荣翔几乎都会主动停下来拉家常,“说得高兴了,就亮开嗓子唱上一段。”

方荣翔的家“人气儿”很旺。这里常有同住于南新街上的政要、名人前来小坐,也有来自天津、四川等地的徒弟在这里吃住、学戏,还有梅葆玥、梅葆玖、尚长荣、尚长林等名角前来探望,更有大批戏迷慕名而来。

1989年,方荣翔去世。同一年,比他稍早几个月,国画大师黑伯龙去世。

黑伯龙原住在南新街67号。“我和他接触比较多,他的作品在市面上流传很少,一般不出售、不送人,但他喜欢京剧。只要给他唱段京剧,或送他一把胡琴,他就可能送你一副很好的作品。”方立民说。

黑伯龙从事美术教育50多年,创作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在画坛影响极大。他29岁举行画展于济南,34岁举行画展于上海。暮年又与许麟庐书画联展于齐鲁,名声大振。

在南新街,黑伯龙的两大爱好无人不知:酷爱京剧,尤喜玩虫。他自幼酷好蟋蟀,终生不倦,晚年尤甚。

对于拿虫换画,黑伯龙也从不吝啬,有的玩虫行家就逮着蟋蟀来换他的作品,他都乐得大方送出。据说至今,黑伯龙送给虫把式的一幅《秋兴图》犹存。画面上,菊花,虫盆,盆外一只蟋蟀振翅高鸣。寥寥几笔,情趣盎然,宛若有声。

相关专题: 文化济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南新街 老舍旧居 乐安居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