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以“市中精神”引领 打造“首善之区”


来源:济南日报

转自2013年5月14日济南日报  编者按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品质,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正如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做支撑一样,一个城市不可或缺自己的城市精神。“开风气之先、创

转自2013年5月14日济南日报 

编者按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品质,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正如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做支撑一样,一个城市不可或缺自己的城市精神。“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便是市中城市未来发展的灵魂。在近日召开的“市中精神”专家论坛上,各方专家纷纷建言献策,为“市中精神”如何引领城区科学发展、激励全区上下开拓进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惟有开风气之先方能创至善之业

包心鉴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济南市委决策咨询专家智库主任

以“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为核心内涵的“市中精神”大讨论,不仅在市中区收获了丰硕成果,而且在整个济南市产生了积极反响。之所以有如此好的效应,我认为,一方面,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对大讨论活动的有力推动,取决于广大干部群众对大讨论活动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取决于“市中精神”的提炼和概括抓住了本质,彰显了特色,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生命力。这后一个方面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市中精神”内涵的科学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诠释和理解。一是从纵向层面。“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融历史、现实、未来于一体,既是对市中历史的积极传承,又是对市中现实的深刻关照,同时也是对市中未来的精辟把握。20世纪初叶济南开埠,发展商品经济,开全国商埠风气之先,商埠地址就在市中,给市中发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历史遗产;今天,市中干部群众没有辜负历史,锐意改革,不懈进取,在发展商贸经济、加快城市改造、提升城市品位、推进新型城市化方面开全市风气之先,创造了一流的业绩,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必然汇成“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的正能量,引领和带动市中人民更加朝气蓬勃地走向未来。这是从纵向层面说明,“市中精神”的内涵是科学的,是具有可持续推广价值的,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本质和真谛上将历史、现实、未来有机地融汇起来,因而必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

另一方面,从横向层面来说,“市中精神”蕴含着合理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科学性和存在价值。“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首先强调“风气”,只有开风气之先,才能创至善之业,或者说,惟有开风气之先,方能创至善之业。这是一种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是符合规律与逻辑的。“市中精神”首先强调“开风气之先”,强调全区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标准,正是抓住了本质和真谛,完全符合习近平同志“中国梦”的战略思想。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所谓梦想,就是要有精神追求;人生要出彩,首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区域的发展,也需要有精神,也必须重在打造一种崇高的精神状态,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唯有这样,才能形成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各项事业上新台阶、上新水平,“创至善之业”,创一流业绩。从市中区发展现状和承负功能来看,“开风气之先”,当前起码要着力建构4个方面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

勇于创新的精神与风气。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是近几年市中区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今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扎实奋斗的精神与风气。应当在各级党员干部中大力提倡扎实奋斗的精神,在全区营造实干兴业的风气,围绕我们的总任务总目标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努力奉献。

攻坚克难的精神与风气。市中区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以“市中精神”为引领,树立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抓住要害部位,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协力攻关,扫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障碍。有了这样一种精神,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样的奇迹都可以创造。

敢为人先的精神与风气。“市中精神”强调“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重振了济南人自开埠以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这应当说是一种传承与超越。在全区大力张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与风气,激励全区干部群众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市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会发生一个新的飞跃,实现走在全市、全省前列的目标就一定能顺利实现。

精神铸就梦想行动创造辉煌

孙黎海 省委党校副校长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民族与国家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国无精神不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任何梦想都需要奋斗精神的浇灌,也只有在奋斗征程的洗礼中,才能抵达梦想的新高度。

市中区提炼了“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的市中精神,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内化为全区干部群众的共识,集聚全区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打造高水平的“首善之区”。这既是振奋人心的宏伟目标,也是催人奋进的崇高使命,而要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应该牢固树立几种意识:

一是勇于创新。老商埠是济南的瑰宝,是济南区别于其他大都市的主要标志。历史给市中区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基业,这是难得的财富;但是,多年来形成的建筑格局、固化的思维模式,也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包袱。打造“百年商埠、品质市中”品牌,从客观上来说,克服老城区改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避免城市发展同质化陷阱,使其充分展现“百年商埠、老城新貌”的独特魅力,离不开勇于创新意识;从主观上来说,传承优秀传统,克服惯性思维,引领发展之先,离不开勇于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全区上下都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不畏艰险的意志、求真务实的态度。

二是敢于担当。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市中区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有诸多困境需要突破,有诸多难题需要解决,如果没有敢于担当意识,没有冒险精神,则很难“开风气之先”。展示百年商埠风貌、彰显商埠文化魅力、传承商埠历史文脉,既要对历史负责,又要对现实负责,还要对未来负责,这就要求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分步实施,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这就需要全区各级领导干部以发展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前途,不拘泥一时一事的成败得失。既要有知难而上、冲锋陷阵的勇气,也要推功揽过、敢于负责的胸襟,还要有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情怀。

三是善于包容。改革可能有失误,创新意味着风险,干事难免会出错,要保护改革者的勇气、创新者的锐气、干事者的正气,需要全区上下都要有包容意识,允许试错,不能苛责。在老城改造、新城崛起的过程中,各种利益冲突在所难免;重现百年商埠辉煌,势必使各地客商云集、各类人才汇聚、各层居民栖息,其间必然引发各种需求差异、各种观念碰撞,这就需要领导者和辖区居民有一种宽容大度的胸怀,理解各种差异、接纳各类意见、整合各方利益,引领社会风尚,靠包容铸和谐,靠整合树新风。

四是精于服务。要下大决心扫除阻碍发展的环境阻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而优化发展环境,精于服务是关键。要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各级各部门要立足本职,主动靠前,要想在前、做在前,遇到问题敢于担当,碰到难题勇于解决,努力为企业和各个方面干事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努力促其快速发展壮大。要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切实转变政府部门工作理念,变管理为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引导各级干部对企业多关注、多帮忙,以行政工作的高效能促进企业发展的高效益。要注重服务的整体性。环境建设,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优化发展环境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要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强大的宣传攻势,积极发动和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建设,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系发展环境”的理念,树立强烈的优化发展环境意识,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能够做的事情做起,以良好形象为环境增辉,以诚实守信给环境添彩,以实际行动促环境改善,积极为优化发展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意识是先导,行动是保障,践行“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的市中精神,最终还要靠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把上面的几种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真心实意为企业、为基层、为群众搞好服务,着力凝聚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着力打造风清气正、开放文明的发展环境,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解读“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

刘晓钟 市委党校副校长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一个地区同样也需要有自己的区域精神。济南市市中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的市中精神,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充分认识“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精神的时代价值,努力探讨弘扬“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精神的有效路径,对于切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把握“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精神的科学内涵非常重要。“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要求我们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潜力,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以“创至善之业”的标准,提升境界、追求卓越,努力打造具有特色、彰显泉城风貌的美丽城区。“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精神是商埠文化的升华,大力发扬商埠文化精神,并加以有效地挖掘、保护、利用,进而开发商埠文化资源,是摆在每一个决策者和执行者面前的严肃课题的题中之义,它是在济南商埠文化的地域背景之上形成的,是对齐鲁文化的传承。

也应该看到,“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它既是市中精神的有机内容和鲜明特点,又是在新的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市中精神的价值标准和精神坐标。把市中精神放到当今人类文明大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趋势中加以把握和定位,着眼于时代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市中精神,是进一步增强市中精神内在活力、进一步发挥市中精神强大魅力的重要关键。“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精神体现着市中人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追求。1905年,济南商埠筹办告竣,正式开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开埠典礼在济南老城的西关外隆重举行。自此,济南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建设美丽泉城,需要挖掘、培育和畅树每一个区县(市)的特色区域精神,并在这一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汇聚起基层建设美丽泉城的智慧和力量。

区域精神贯穿于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城市区域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持续传承的必然结果,它就像一棵张开宇盖的巨树,汲取着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养分,在城市区域精神的树干之上,延伸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军事等精神的枝,蔓延出产业、行业、企业、民风、民俗、民习等精神的杈,繁衍出万象千态竞相纷呈的精神叶片,竞相开放的精神花朵、竞相芬芳的精神果实。

“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精神是济南的区域文化基因和城市文化底色。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改革创新是动力。打造城市区域精神,来自强烈的文化自觉。“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不仅是一种自信,更是雄厚文化底蕴的积淀。

大力弘扬“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精神要做好路径选择。为培育弘扬“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弘扬市中精神重点在加强研究和宣传,核心是促进科学发展。要在全社会营造宣传和弘扬市中精神的浓厚氛围,厘定市中精神的现代内涵和精神特质,按照学以致用和注重实效的要求,做到研究与宣传紧密结合,使市中精神转化为群众的文化自觉。要把市中精神内涵教育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不断丰富和拓展“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精神的时代内涵。市中人更应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增强创新能力,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求主动,以创新求自强。唯有更加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把弘扬“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精神建立在动员全体市民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市中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同时,“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两句话密不可分,围绕着市中城市精神的塑造和弘扬,我们必须把弘扬区域城市精神贯穿于济南市中区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实际行动诠释市中精神的深刻含义

庄云锋 济南日报时政新闻一部主任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不但开启了中国内陆城市闭关自守的大门,而且时至今日,领风气之先的精神延续百年,造就了不凡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济南的老商埠区大部分在市中区,市中区也有理由将这种勇立潮头的精神发扬光大。从这一点看,“开风气之先”作为“市中精神”的组成部分,既是对历史的有力回应,也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积极回应,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丰富。

市中精神的第二句话是“创至善之业”。“至善”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至善至美的意思,也包含到达顶端的意思。古人在《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人倡导“止于至善”,也就是说知道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后,方能定、静、安、虑、得。这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一种虚静的状态。那么仅仅认识到就可以了吗?或者说如果真的实现了“至善”就停滞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鲁迅先生在1927年3月24日撰写的《黄花节的杂感》一文中写道:“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后来这篇文章收录在《而已集》中。

由此可见,“至善”只是阶段性目标,而非整体性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至善”的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创至善之业”,不仅体现了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进击的时代追求。正所谓“奋斗有至乐,事业无穷年”。

市中区作为全市面积最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主城区,在省会现代化建设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在基础设施、科教人才、文化特色、金融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而且完全有条件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市中区通过这几年的大规模建设,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综合服务功能和整体形象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呈现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良好态势。

特别是在历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市中区近年来以拆迁改造促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促经济发展,以建设发展促改善民生,努力在发展都市经济、城市建设管理、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尽快跻身全国中心城区先进行列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作为一名工作在市中区的市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市中区作为中心城区,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城市建设、提升承载能力。

实践证明,平面扩张的建设模式没有出路,必须下决心向空间要发展、要效益,在有限的地域内集聚更大的人气、商气、财气。

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完成三个重要指标,一个是到2020年生产总值要比2010年翻一番,一个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一个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我省要到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省会城市,济南更有责任和理由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市委主要领导算过这样一笔账: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903元,到2017年全省建成小康社会时要达到17806元;就目前的数字看,我市2011年与2017年相差7968元,这就意味着6年间每年要增加1328元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目标要求;按照每户家庭4口人计算,每个家庭每年至少要增收5000元才能实现翻一番的目标。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除千方百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多门路等之外,我认为更重要一点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对中心城区或者说主城区的农村来讲,至关重要、影响长远。

我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中精神”的引领下,市中区完全有能力在全市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在省会现代化建设中勇当排头兵,以实际行动诠释“市中精神”的深刻内涵。(济南日报记者 王立冰 通讯员 朱振 韩天鹏 刘哲)

相关专题: 济南市中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引领 善之 精神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