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世界湿地日:让生态与民生“双赢”


来源:科技日报

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全国湿地保护面积大幅增加,以41处国际重要湿地、55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400多处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据了解,全国通过围垦湖泊、开垦沼泽,增加的土地面积十分巨大,仅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为全国增加的优质高产土地超过了400万公顷。

原标题:让生态与民生“双赢”

今年2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湿地与水资源管理”。

被誉为“淡水之源”“地球之肾”“气候调节器”和“生物基因库”的湿地,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宝贵自然资源,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在我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被保存在各类湿地中。占陆地总面积8.6%的湿地储存着地球陆地生态系统35%的碳,为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那么,目前我国湿地保护形势如何?面临哪些问题?今后又将怎样加强湿地保护?

筑起一道天然屏障

“湿地是水量‘调节器’,在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为广大人民喝上干净的水构筑起了一道天然屏障。”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解释说,近10年来,配合落实国家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开展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政策,增强了中下游湖群的行洪和蓄水能力,鄱阳湖、洞庭湖及长江干流行蓄洪水面积增加了29万多公顷,增加蓄洪容积约130亿立方米,洞庭湖周围湿地土壤中共计调蓄水量达161.99亿立方米,为湖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

研究表明,2011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旱灾中,一些湿地保护较好的地区如湖北省神龙架大九湖,一直在源源不断地为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水量,减轻了灾害损失。开展的滨海湿地保护、实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工程、国家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等,在我国广大沿海地区构筑起了抵御台风、海啸、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

同时,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较好地维护了饮水安全。我国在一些城市周边建设了一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也取得良好效果。

比如在太湖综合治理过程中,江苏省通过实施湖滨带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项目,设置湿地缓冲区,形成了湖滨带小块湿地净化工程示范模式,初步监测,每公顷净化湿地每年可去除氮1000多公斤、磷130多公斤。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微地形构造、植被搭配、加强管理、开展监测等措施,初步探索形成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模式,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现生态民生双重效益

我国自然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长期遭受人口急剧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威胁。

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全国湿地保护面积大幅增加,以41处国际重要湿地、55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400多处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在满足民生需求、促进绿色增长中,湿地显现出越来越突出的效益。”赵树丛强调说,湿地生态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重要贡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了生态与民生“双赢”。

据统计,2010年,全国湿地公园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50亿元。

粮食安全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多年来,我国湿地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土地资源。

据了解,全国通过围垦湖泊、开垦沼泽,增加的土地面积十分巨大,仅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为全国增加的优质高产土地超过了400万公顷。

“虽然,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但整体上全国湿地仍面临干旱缺水、开垦围垦、泥沙淤积、水体污染和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严重威胁,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湿地仍然是最脆弱、最容易遭到侵占和破坏的生态系统。”

赵树丛表示,今后,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继续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不断优化湿地保护空间布局,努力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关新闻:

标签:湿地面积 湿地保护 世界湿地日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