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蝶变的三个苏州湿地样本
2013年11月27日 15:31
来源:姑苏晚报 作者:沈红娣 王孜 张登峰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07年3月开工建设,投资近4亿元,历时三年完成建设。从2003年起,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始对湖滨沿岸进行综合治理,着手恢复生态湿地,对度假区入口处向西全长约5.5公里的太湖岸线进行总体策划和设计。
原标题:让城市蝶变的三个苏州湿地样本
燕羽飞绕屋,鸟语敲门醒。绿草伴影住,蛙声嬉人行……这样的乡野诗情水墨正越来越多地成为都市人的心灵“天堂”。伴随着湿地物种的增多、生态功能的恢复,湿地的另一重要功能———景观欣赏功能正在被全力挖掘。然而当湿地处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从城市钢筋水泥森林中突围出来的市民如潮涌般奔向湿地的时候,人们不禁又生出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困惑:我们到底该如何呵护“生命之肾”的湿地,让人们对湿地的热爱回归湿地生命的本真?
今天是世界湿地日,“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是今年的主题,生态湿地与旅游相结合的有序保护开发也首度被提上重要日程。与此同时,继建立全首省个湿地站、推出生态湿地补偿等举措后,省内首个湿地保护条例也正式于今天起在苏州实施。地处城市化进程、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长江沿海地区,苏州的湿地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因而苏州的“湿地现象”也备受关注。而本文通过选取三个“国字号”湿地典型样本的观察和分析,试图为探索中的生态湿地保护寻找一条合理发展的有序路径。
因地制宜、休养生息 如何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双赢”
分析样本: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高新区重点发展的镇湖、东渚区域,与广大农村建设紧密关联,近期可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与太湖环境恶化的矛盾,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增加苏州市旅游结构类型; 远期可建立湿地生态系统与区域发展互存互利的机制,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全市起到积极意义的示范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07年3月开工建设,投资近4亿元,历时三年完成建设。建成后的湿地公园涵盖了四大类的湿地,即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占总类型的4/5;包括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水产池塘、水塘、灌溉地共8个小类,并通过大量的保护建设,恢复了当地茭芦莲菱、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
由于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域内湿地曾经历人类活动的强度干扰,生态过程退化特征比较明显,因此有必要通过植被恢复与水体净化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园区湿地生态环境及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随之而来,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充满矛盾的挑战———一方面公园需要开发旅游业务,取得大量的资金用于湿地系统的进一步建设以及维持公园经营方的基本运作;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生态保护区,又不允许景区过度开发资源。怎样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从2010年开园至今,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者们不断进行着摸索和尝试。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总经理王星认为,“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就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展有利于环境质量提高,强调资源基础的改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
经过详细的规划,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自2010年5月开始,因地制宜地开发出了一系列旅游项目,先后举办了稻草人艺术节、养生节、夏日昆虫节、风车秀、家庭节等系列主题活动。这些原创的活动不是其他地区旅游项目的生搬硬套,每一项都极具太湖生态文化特色,2011年国庆节期间,太湖湿地公园的日均游客人次突破了1万人。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同时,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也十分注重“适度”发展,始终坚守着旅游限制地段容量这一基本原则。据王星介绍,“限制地段容量”就是将旅游活动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使人们的活动不至于影响湿地保护,眼下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两大保育区和众多“无人岛”均处于不对外开放状态,经过两年的“封闭式”保护,两大保育区和无人岛上已聚集了大量太湖流域的水生动植物,一些诸如、灰鹭等过去已几乎绝迹的物种也重回人们的视野。据悉,目前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珍稀濒危植物2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种,苏州地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地。
月均客流50万人次 如何寻找生态与客流量之间的平衡
分析样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风车堞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鸥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这一个个听上去就让人怦然心动的词汇聚集在一起时,苏州最早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太湖湖滨湿地公园便一炮而红。“月平均客流量达50万人次以上”,这个数字在苏州太湖湖滨生态湿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殷磊的眼里则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湖滨湿地日益成为城市钢筋水泥森林中人们的一个亲近太湖、释放心灵的场所,忧的则是如何找到保护生态湿地与合理流量之间的动态平衡。
从2003年起,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始对湖滨沿岸进行综合治理,着手恢复生态湿地,对度假区入口处向西全长约5.5公里的太湖岸线进行总体策划和设计。2007年2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建成后深得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喜爱和好评。
作为国内首个本土湿地评价数据的开创者,他们提供的湿地对生态功能的指标有着足够的份量:如湖滨湿地植物具有较高的氮、磷去除能力,每公顷水生植物每年可从水体中吸收约1吨氮、0.1吨磷,相当于一座500吨/天的污水处理厂实施除磷脱氮改造工程的氮磷消减效果。毫无疑问,湿地是环境的生态“卫士”。
然而游客的过度“喜爱”也让他们心疼:过度的客流量使得木栈桥不堪重负,垂钓、遛狗、烧烤、随地扔垃圾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无形之中对湿地造成了破坏。“目前湿地每天有着四五十位卫生保洁员,但仍然跟不人流量增长的速度,木制的垃圾箱差不多每半年就需要更换一批,私家车直接开进草坪、烧烤炉直接摆在供人们休闲的木椅子上。”
如何在生态与旅游的结合上寻找合理的平衡点?殷磊说,按照正常的规律而言,如果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形不成良性的循环,最终将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春节过后,刚刚注册成功的苏州太湖湖滨生态湿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对湖滨湿地进行全面改造,结合环太湖5A景区的创建,改造、完善相关旅游功能设施,提档升级。“比如现在的湖滨湿地人群主要集中在一公里左右的区域,事实上湖滨湿地的精华全长有8公里,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诱导系统来分散人群的压力,同时真正对生态科普的功能进行挖掘,发挥生态湿地的教育功能。”
投入多经济产出少 如何平衡利益守好太湖“净土”
分析样本:三山岛国家生态湿地公园(试点)
春节前的一段时间,太湖三山岛上频频“贵客”来访———在苏州市农委、吴中区农业局的牵线下,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相中了这块宝地,设想牵线搭桥替世界500强企业建一个属于环保企业自己的生态样本自然学校,如今这个设想已悄然有了雏形。
这样的一个喜讯对于三山岛“岛主”吴惠生来说可谓是百感交集。作为国内唯一的淡水岛屿湿地,又是唯一的与社区紧密相联的社区湿地,举全村集体的力量打造的2000亩生态湿地,其中的甘苦只有亲历者自知。如今,每一位到岛上的游客都情不自禁被这一幕所吸引:在湿地中,木桥、木屋交错呈现,游客踩在嘎吱作响的木板上,夕阳西下,柳絮纷飞,倦鸟归巢,这一刻与自然的距离是近之又近。
吴惠生说,湿地从环岛路到防洪水利工程共分三道,第一道是氮磷拦截工程,通过滩涂植被先带走一部分氮和磷;然后进入第二道过渡区,种植水生植物和投养滤食性鱼类,继续将氮、磷消解,并建起又一道滩涂,多设置桥湾,拦截藻类; 第三道是绝对保护区,也是水鸟保护区,用湿地吸引鸟类栖息,美化生态环境。所有三山岛上的水,都要通过这些湿地净化后才会最后流进太湖。
然而,举全村之力投入湿地建设,岛主吴惠生肩上的担子也不轻松:每年投入到湿地建设和维护以及岛上的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费用在500万左右。但是淡定的三山岛人并不急功近利,他们清贫地守着这份生态财富。眼光看得更远的吴惠生相信,生态是一块“吸金石”,守住了生态环境的“命脉”,不愁引不来栖息的金凤凰。
记者手记
别让旅游成为一种伤害
湿地旅游热潮正在兴起。
对于都市人来说,湿地是最亲密的自然伙伴,陶醉其中,人们用相机记录、用心灵感受之外,总期盼着能与湿地近些再近些。然而这种亲近却不应该以破坏湿地为代价。湿地资源同时又是脆弱的,一旦遭受破坏很难甚至无法恢复。因此,在苏州湿地旅游越来越火的今天,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使旅游产业为所在地区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保证人与湿地和谐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大智慧。
开展湿地旅游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湿地保护植入新动力。在湿地旅游蓬勃兴起的时刻,我们更应该感受湿地、深刻思索,为人类与湿地放飞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未来。因此,面对朝阳般升起的湿地旅游业,我们应牢牢守住湿地保护的底线,让旅游为湿地保护带来机遇而不是伤害。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