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商河县经济建设


来源:办公室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62元,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33元,同比增长10.5%。我县在2009年全省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调查中位居第一,在济南市对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满意度连续四年民意调查中均列首位。

资料图

2011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六个三”的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为总抓手,以“4·21会议”精神为动力,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经济总量明显扩大,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2亿元,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1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176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3.0%。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县三次产业构成由2010年的32.8:37.9:29.3调整为31.9:37.5:30.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114家,实现增加值31.6亿元,增长19.1%。实现产值106.7亿元,增长38.2%;工业销售产值104.2亿元,增长37.8%。

工业经济效益良好。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7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实现利润、利税分别为4.0亿元、7.5亿元,分别增长32.2% 和21.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57.9%,同比提高16.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4.5%,同比增长8.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万元/人,同比增长8.9%。

资料图

农业培育形成了4个现代农业园区和8个市级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2家、农民专业协会89家、农业合作社551家,无公害产品27个、绿色食品27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工业形成新能源、玻璃制品、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农副食品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6家;第三产业改造提升专业市场7个,新增商贸设施10万平方米,引进物流企业10家、房地产企业17家,齐鲁银行在我县设立支行,建成地热研发中心,实施了温泉国际项目,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6亿元,增长17.6%;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2亿元,增长17.9%。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8亿元,增长16.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8亿元,增长23.6%。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个,成交额10.8亿元。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4亿元,增长26.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5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9.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5.4亿元,增长32.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亿元,增长5.8%;教育支出3.7亿元,增长57.0%;农林水事物支出2.8亿元,增长32.4%。

资料图

(二)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四年累计投入36.4亿元,实施财政投资类重点项目190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标准建成城区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德大铁路、济乐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县污水处理厂、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热源厂、清源湖水库、清源水厂和开源水厂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丰源湖水库开工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重点县、扶贫开发、骨干河道清淤治理、土地开发整理、农村电气化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新建220KV和110KV变电站各一座,新增110KV线路两条,支撑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明显改善。新型城市框架全面拉开,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镇村体系规划、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14个专项规划,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建成人民公园及长青河、滨河公园及文昌河、商中河等景观片区,新建全民健身中心、老年人之家等休闲场所,完成24条城市道路改造建设,新型出租车和城市公交车投入运营,城市功能形象显著提升;严格落实属地化管理、“门前三包”等城市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公共设施维护、环卫保洁、交通管理、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整治,城市秩序明显好转;编制实施乡镇总体规划,梯次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生态特色初步彰显,城区绿化面积达到465.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3%;新增乡村造林24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33%;完成乡镇垃圾转运站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通过“山东省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县”验收。2009年、2011年两次荣膺“山东最佳投资城市”。

(三)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完善提速提效的制度机制,行政服务中心通过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推行乡镇(街道)、县直部门、县级领导干部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政府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经济发展方式有新的转变。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制度,加强财税征管体系建设,财政执行能力不断增强,被列入省财政直管试点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四年累计引进项目196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5个,实际利用内资47.89亿元、外资5099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2.03亿美元。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争取中央扩内需项目27个,落实市委、市政府帮扶资金19亿元。

(四)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62元,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33元,同比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8369元,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81元,增长14.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观。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35.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0.18平方米,下降2.46平方米。完成104个新农村示范村和12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3个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建成。完成职业中专、文昌实验学校、实验中学西校区和县实验幼儿园建设,新建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18.7万平方米,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县人民医院病房楼、县中医院病房楼,完成12处乡镇卫生院、256所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改造建设,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50元,参合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入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100%、95.8%,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70%。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11公里,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378公里。劳动力转移有序推进。2011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38529人,其中:有组织转移5751人,自行转移32778人,本县就地转2088人。2011年的“零就业家庭”帮扶工作开展顺利,共帮扶“零就业家庭”48户,使48人实现了再就业,做到了动态消零,被国家人社部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计生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改造乡村文化阵地240个,花鞭鼓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家文化部评为“文化艺术之乡”。城镇低保标准达到月人均300元,农村低保达到年人均18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新农保参保率分别达到70%、98%。深入实施“三二一行动”、“光明行动”、“爱心行动”和“安居工程”,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管理,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积极推进双拥共建工作,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落实,国防教育动员、人防建设、油区管理及科技、体育、农机、气象、统计、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五)社会形势和谐稳定。坚持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为主线,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形成了齐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抓落实的浓厚氛围。健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设立经济发展投诉中心和县长公开电话,群众诉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依法治县进程不断加快。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群众知情权得到有效保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农资等制售假劣行为,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应急工作体系和各类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商河”建设,落实维稳领导责任制和整体联动、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我县在2009年全省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调查中位居第一,在济南市对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满意度连续四年民意调查中均列首位。

相关专题: 济南商河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零就业 科学发展观 目标管理绩效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