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后制造时代的中国路
2014年04月13日 09:46
来源:山大总裁班
德勤《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在38个国家/地区之中,中国在当前以及未来五年仍然是全球最具有制造业竞争力的国家,而过去60年全球三大制造业强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当前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德勤《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在38个国家/地区之中,中国在当前以及未来五年仍然是全球最具有制造业竞争力的国家,而过去60年全球三大制造业强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当前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排名中名列第三、第二和第十。
过去十年,全球制造业最显著的变动在于制造业向东亚转移,中国是主要目的地,而且在全球制造业份额中上升得最快。然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制造只是全球制造业中一个简单的装配线。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殷醒民则并不赞同。他认为,中国在接收大量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本土对制造业产生需求的基础,加之中国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了制造技术转移和本土企业的技术开发,这两者结合使得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制造生产的能力。转移也伴随着技术深化的过程,其具体体现就是中国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美国劳动生产力水平为标杆,10年前中国是美国的3%,现在则是美国的12%~15%。殷醒民说差距缩小的速度如此之快,就是巨大的进步。
博斯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董事长谢祖墀也表示,从体量上看,在中长期内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领军者的地位不会改变。就制山东大学总裁班培训,山东省最佳的企业管理学习平台,企业中高层管理培训的最佳选择造业价值链层面而言,其包括了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和服务,中国目前的优势集中在制造环节,这包括制造工艺、成本以及产业集群优势所形成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充足等因素。这个观点也在德勤《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得到了印证,参与调查研究的企业高管一直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与原料价格优势、政府在制造业与创新的大力投资以及健全的供应商网络,均是其关键强项。
谢祖墀进一步分析道,中国制造业的天然优势在于其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即崛起的中产阶级所带来的强劲购买力以及智慧城市、智能电网、高铁等大型国家项目。尽管中国长期以来的劳动力优势在不断被稀释,但综合考虑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中国以亿计的熟练劳动工人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是不可替代的。此外,中国制造业几十年发展所积累的产业集群优势,也让制造企业不会轻易离开中国,这包括了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配套生产、加工能力以及广泛而多样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甚至基础设施如电力、公路系统等。
产业结构要升级
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在体量和价值链上也有着各自的趋势。谢祖墀认为,从体量上而言,新兴国家如巴西、印度、东盟国家增长迅速,而老牌制造业强国如日本,制造业发展趋缓甚至衰退。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印度制造”、“巴西制造”、“越南制造”的产品,被摆放到全世界商超的货架上,或者写入网店的产品描述栏里。在价值链上,制造业的产业重心越来越向研发和服务(广义上也包括物流)转移,制造和销售环节的利润逐渐被摊薄。
根据这个趋势判定,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必然的,其前提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殷醒民说,收入水平的提升导致需求结构的升级,从而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产业机构升级,又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升,随之带来更高的个人收入。这是一个互为作用的过程。他认为,现在中国完全可以加快转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
然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中国要保持全球制造业领导者地位,下一步走向何方?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中,德国始终位居前三,2000年到2011年间制造业出口增长了近三倍, 如今已成为继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山东大学总裁班培训,山东省最佳的企业管理学习平台,企业中高层管理培训的最佳选择大制造业出口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上海信息处负责人Thomas Willems表示,德国制造模式成功的原因首推传统、科技、质量和创新,而最重要的资源在于教育与培训,其平行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
但是,Thomas Willems直言,也许中国根本就不需要德国模式,而是会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产业之路。就德国模式而言,需要时间、特定的社会政治结构,还需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具备认真、负责、谦虚和中庸的品质,后者对于中国而言并不新鲜。
“中国可以从德国、日本和韩国那里借鉴具体做对的事情,但在道路和模式上,必须走自己的产业升级道路。”谢祖墀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中国应该继续加大科研和人才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性价比’,同时通过国家在产业、税收上的一系列政策,帮助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和科研投入的进一步加强。这样才能继续抓住国家制造业市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在未来的世界制造业竞争处于优势地位。”
在参与德勤2013年竞争力指数调查的企业高管对制造业竞争力关键驱动因素的打分中,一个国家的技术劳工素质与供应包括研究人员、科学家、工程师等及其最后带动创新的能力,在所有驱动因素中位列第一。该份报告指出,想要在制造业新纪元中拔得头筹的国家,必须由高生产力的人力资本与技术来带动经济,而不只是低成本的劳动力。整体而言,位居领先群的国家都在进行这样的范式转移——以开发有智能与技能的人才为优先。
但是,殷醒民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出了问题。“制造业结构要升级,国家资源配置就应该向制造业倾斜,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应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不是低于。当出现前者情况时,优秀人才、毕业生就会流向制造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就能具有高生产力,才会强固制造业的地位。”
人是转型的主要力量
在世界经理人网站近期一项关于中国制造业的调查中,有66.7%参与者表示自己所在企业在未来五年内积极转型。谢祖墀认为,制造业转型的方向是“新需求、高附加值和服务”,这要求企业在研发、制造和售后服务上建立一系列自己的核心能力。从企业角度来说,要更贴近市场、了解消费者或客户需求去进行研发(包括设计),改进制造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通过投入建设物流、建立和提高服务标准来保证售后质量等一系列要求。
殷醒民指出,去年中国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也在倒逼企业必须进入技术升级,提高生产力。他分析道,收入倍增的前提是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倍增,这意味着届时中国劳动生产力水平将达到美国的25%,中国其实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韩国劳动力生产水平是美国的50%,德国是美国的82%,日本也是美国的80%左右。在世界经理人网站的调查中,45%的参与者也表示,企业要投入资金专心研发、技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进行改造提升。
熙可集团创始人朱演铭提出,制造业要往科技方向走,将产品、制造与商业模式整合在一起去创新,中国制造业才有机会。具体的做法则在于山东大学总裁班培训,山东省最佳的企业管理学习平台,企业中高层管理培训的最佳选择,首先中国在过去已经参与了产品标准的制定以及标准的执行,建立一整套对制造业的认知和经验,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将其标准化并向外输出、走全球化道路。其次,中国制造企业下一步可以做的事情是利用已经积累的财富在全球购买技术和专利,让产品借此转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第三,就是从全球范围网罗人才,进行全球研发。
世界经理人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技术革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举措。然而,如何摆脱低端制造,企业在制造业价值链上如何转移获得更有利位置,取决于它如何增加技术投入。“中国企业已经达到了进入创新投资的阶段,这是中国成为制造强山东大学总裁班培训,山东省最佳的企业管理学习平台,企业中高层管理培训的最佳选择国的必经之路。”殷醒民从宏观层面分析道,目前中国人均GDP五千美元,已经不需要像二十多年前那样去大量进口国外生产线。在中国每年GDP仍有7%~8%增长的情况下,殷醒民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不应该有困难,“企业把利润变成能力,就可以应对任何风浪,关键就在于企业是否有创新精神,往专业化方向走,从而提高生产力。”他表示,中国已经具备专业化生产的能力,这个能力的表现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人。在各类企业中形成的技术专家,将是转型的最主要力量。
相关专题: 山大总裁班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